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 ( 上册 )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具体单元安排为: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识
10 以
内的数;认识图形(一);分与合; 10 以内的较大小、加减计算以及观察、操作、分
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初步学会用 20 以内的数描述和交流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能与同学交
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态度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数数、比较、分类、计算等与数学有关的活动感兴趣,具有喜欢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在建立数的概念、认识物体形状、讨论计算方法、表达思考过程等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3)在用简单的数表示事物的多少、用加减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用文字、符号表示简单规律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用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知道在计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数学活动中有可能会出现错误,并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册教材的难点是: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的概念的建立。
二、教学建议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
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丰富问题情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
教材在选择素材时注重创设形象、生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游数学知识的“海洋”,进行有趣的数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教学“有几个”和“第几个”时,就可以让班上的同学来站队,让学生自己来担任题目中的角色,不经意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2)编写生动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些童话故事的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中学习数学,从而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以“森林运动会” 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在教学 5 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小朋友浇花”这一学生熟悉的
生活场景,提出“现在一共有几人”“还剩几个人”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数一
数、算一算的冲动,主动去探索计算的方法,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
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
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3)设计丰富的活动提高计算能力。
在上一年级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 10 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等方面的经验,
所以 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基本没有问题。口算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稍有难度,
这是后续学习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生必须学好,并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学期
末速度要求大约为每分钟 8 道一步计算式题(直接写得数),正确率要达到 90%~
95%。由于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 而计算练习又比较枯燥, 因此,
教师在强调计算的同时,也要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
训练(数学扑克、登山夺红旗、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用
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同桌自编计算题交换算等。多种形式的
训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
的计算习惯。
3.经历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给学生锻炼数学思维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
历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分析,发展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
(1)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索与合作的空间。
在教学中,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