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一个孝字了得
安 木 寸草心与三春晖
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学。于是,有连续卖血十五载的母亲,有把疯妻锁在家里十二年的丈夫,更有千千万万节衣缩食、全家举债的贫苦父母。这么多人只为着一个心愿:儿女能够上学。
岂一个孝字了得
安 木 寸草心与三春晖
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学。于是,有连续卖血十五载的母亲,有把疯妻锁在家里十二年的丈夫,更有千千万万节衣缩食、全家举债的贫苦父母。这么多人只为着一个心愿:儿女能够上学。
人们的心一次次的被揪起来,泪也一次次被勾出来,于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媒体的用意自然无可厚非。可当这些赤裸裸的现实横在面前时,我想问一句:这位名身负众望的贫苦学子(学女),他们在哪里?更想追问的是:这用父母亲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所谓的大学。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孔子有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
在圣人的心里孝是远远排在上学前面的事情。《礼记》也有关于孝的层次的说法: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这句话的意思是,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使父母打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其次是为父母争光,不使父母蒙受耻辱;而仅仅让父母吃饱穿暖,那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我们中国人例来就是习惯听话的,只是不晓得为什么这次却不肯乖乖就范。几千年传下来,生生把个董永卖身葬父变成了老父卖血供儿。
想来想去,还是孔子老儿的问题,孝就是孝嘛,偏跟那颗肮脏的功利心放在一起讲。结果世人被利迷了眼,就有了今天这样的结果。忘了他老人家的教导,不管能不能吃饱穿暖,直奔那光耀门楣去了。至于孝不孝的,有人说了:“等我考上了大学……”,“等我将来有了钱……”。不可否认,“更”总是比“基础”更吸引人的字眼,只是这拿父母的老命换来的前程,又有什么意思?等到一切安好,只怕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
处处有孝感
幼时把《二十四孝》当童话故事读,小孩子的心无非是想图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只是这书奇怪,每个故事的结局都是此人之后当了什么官或者官至哪个级别,再或者就是这个人最后得到了怎样的好报。儿时不懂,模糊的印象里便觉得,只要孝,将来肯定能做大官。
举三个例子。
董永,也就是七仙女的老公。少年丧母,其后丧父。因没钱安葬老父,董永卖身当了奴隶。结果在槐荫遇到了七仙女,二人结为夫妇。七仙女以一个月时间就织成了三百匹锦缎,帮董永赎了身,然后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说完就飞走了。因此,槐荫改名叫了孝感。
黄香,九岁丧母,对父亲极为孝顺。夏天热的时候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冷的时候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后官至太守,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姜诗和妻子庞氏都是孝顺之人。姜诗的妈妈爱喝长江的水,虽然他们家离长江有很远,庞氏还是常常去取水给婆婆喝。婆婆爱吃鱼,夫妻俩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一个人吃,他们就请来邻居老婆婆跟母亲一起吃。有一次因为风大,庞氏取水回来晚了,姜诗
岂一个孝字了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