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为什么说?
现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上课,老师说,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然后就是同学们发言。学生一个接一个,讲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提出问题,老师有的时候说什么?为什么说?
现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上课,老师说,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然后就是同学们发言。学生一个接一个,讲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提出问题,老师有的时候重复一下同学的发言,有的时候就一言不发,只是听同学们说。学生的发言有的时候相互之间有点关系,有的时候各说自话。这样一直到下课。上完课,老师在说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时,常常会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应该承认,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获得了发言权,从教学形态上来看,是学生在活动,而不仅仅是老师在活动。比之过去死水一潭的课,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个进步就在于,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但是课后有的学生说,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就是让我们提了一些问题,又不开展讨论,也不知我们说的对不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老师也不说,我们心里也没底。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什么叫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说话”了,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了吗?让学生说话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学生说话吗?
我思考的结果是: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说话”,还必须考虑“说什么”和“为什么说”;“让学生说话”只是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方面,“说什么”和“为什么说”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三者缺一不可。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讨论。
课文是《鹬蚌相争》。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发现了一个问题:“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
于是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最后老师说:“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也很够水平。不过咱们不能光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我建议,同学们一起动动脑来改改教材,再动手给编辑叔叔写封信,如何?”后来又有同学说:“鹬的嘴被蚌夹住了确实不能说话,可是蚌就不一定了。它是软体动物,嘴应该在壳里,也许不用开启壳就能说话呢!”于是老师再提议:上网去查资料,或者去问生物老师去。于是这堂语文课就向课外延伸开去。
应该说,发现问题的学生是动了脑筋的,学生的这种探索劲也体现得很充分。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这节课里是体现出来了。但是,仔细想想,学生的这些问题,是学《鹬蚌相争》这篇课文要解决的问题吗?“蚌夹住了鹬的嘴巴鹬还能说话吗”是一个“语文的问题”吗?《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要通过一些不可能之事来借喻生活中的某一个道理。我们在寓言里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话:“狗对狼说”“龟和兔子赛跑”“稻草人摇摇头”,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探讨这些事是否真实,而是要学习“写”本身所蕴藏的智慧。
再看一个例子。课文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方式:“开庭审判鲁达”,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原告陈述理由;被告陈述申辩理由。,一一进行举证、质
说什么?为什么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