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文嚼字杂志邮箱 ] 咬文嚼字杂志
咬文嚼字杂志一 : 咬文嚼字课文原文
《咬文嚼字》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
咬文嚼字杂志二 : 诗歌鉴赏《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篇文艺随笔,朱先生在文中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呢?
一、从句式和语法角度去“咬文嚼字”。
作者从句式和语法的角度评价“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改得好,因为,“你这什么”句式不仅是“坚决的判断,并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在剧本里对宋玉表达极其不满的情感,十分合适;而对“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句,朱先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改“有”为“这”以后,“你”便和“风度”成为同位语,就“根本不成一句话”,成了病句了。作者进一步分析,“你这”句式并不是总比“你是”句式更有表现力,比如《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的“你是”就比“你这”句式合适,更有表现力。可见,在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是放之任何文章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咬嚼”,这才是咬文嚼字的真谛所在。
二、借助《史记》,从文字表现力角度“咬文嚼字”。
《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本来十分精彩,用语准确,耐人寻味,虽是叙事,兼及写人,把李广发现错误而惊讶无比的意味,勇猛顽强、神力惊人的特点,以及由失望而放弃得很崭截的结局,皆含蕴于文字中,使读者能够反复咂摸,回味悠长,正体现了文字的魅力和作者的功力。但是,经王若虚删减之后,文字是短了,可是表现力也没了,读来索然无味,这样的改动实不可取。
三、从文字传达的情感上“咬文嚼字”。
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尽人皆知,但作者以他独到的眼光,从文字传达情感的角度来咬文嚼字,认为“敲”并非一定比“推”好:敲显得礼貌,只是这样一来,首先显得寺内有他人,不够冷清;其次显得突兀,剥啄有声,惊起宿鸟,平添搅扰。而“推”表明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
今他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诗意冷寂,人物潇洒,自有一种胸襟气度。
四、通过区分把握字的联想义“咬文嚼字”。
在作者看来,字有直指义和联想义。直指义易于把握,联想义由于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难以把握。科研论文多用直指义,文学作品却必须关注联想义,借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朱先生指出,用了字的联想义,诗句才来得丰富,来得含混有蕴藉,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文字的联想义的生发上面。
纵观许多同学谈之色变的诗词鉴赏,正该用到咬文嚼字的方法,去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情感,辨析表现技巧。
那么,诗歌鉴赏,如何“咬文嚼字”呢?
从语法现象上“咬文嚼字”
此类现象要注意词类活用、词语的双面或多面含义等情况。诗句通过活用,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空”、“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都是使动用法。再如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也是使动用法,点明春风过后万物返绿,写出了春
[咬文嚼字杂志邮箱]咬文嚼字杂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