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宇宙中的地球
专题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1、天体的概念: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级物质的总称。
2、天体的种类及对比:天体的类别是多样的,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3、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指东 8区的区时,即
东经120°的地方时。
1小时,东侧时区的时间比西侧时区的时间早。
(3)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的日期分界线。日界线东侧日期比日界线西侧日
期要晚一天,因此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在180。
经线两侧,实际日界线因为要绕过一些岛屿,因此,日界线与 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
常见问题:1、已知经度差计算时间:15度/h; 1度/4min,根据精度差计算时间,(东加西减)
2、已知经度,求所在时区:经度 /15,如能整除,所得结果为时区序数;如不能整除,所得结果,小数点
后采取四舍五入原则。
3、求所在时区n的中央经线经度:15n
考点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90度)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以二分二至
日为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 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 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⑴计算公式:H = 90 ° -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一一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
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 越大);反之越小。
纲TN5 “川二」g属 0- 25'2€ S 66^ 1S 9^5
(A线为夏至日,B线为春分或秋分日, C线为冬至日)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应用:太阳直射点纬度和某地纬度差距越小,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 高。
3、
S(B>
春分日(窟昏线
与经姚重合)
B
夏至日(晨昏蚁 与板圈相切)
5(B) 秋分日(果昏战 与皎线重合)
冬至日f晨春线 与板圈相切)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 达
6: 00时日出,18: 00时。
4、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 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 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 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冬至到到
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划分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 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专题五地球的结构
考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圈层
位置
厚度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
平均厚度17千米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多千米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P22 图 )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 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快
固体、液体、气体
()
。
考点2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
必修一学考知识点归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