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味语言,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纯熟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味语言,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纯熟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方: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方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展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得意,活力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