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悲剧美学的视角解读余华《活着》小说用不到 13 万字, 叙述了福贵艰难困苦的一生。他的年少轻狂给自己换来了倾家荡产,“败家子”的名声远近闻名, 后来他改邪归正, 却又目送身边所有的亲人一个一个死去, 然后再亲手一个一个将其掩埋。他背负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坚忍地活着,踽踽独行。整部小说如同戏剧一般, 将生活高度集中化, 所有的矛盾冲突、一生的荣辱得失并收于十几万字之中, 作者用十分极端而又冷静的笔触描写了一连串的悲剧。其实人一旦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不可能再活着回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可是当人活着的时候, 一切又都是不确定的, 只有将死是确定的。既然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的, 人注定要死去, 而且死活由不得自己主宰, 死亡随时都可能降临到自身, 那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人明知自己的最终归宿是幻灭与虚无, 为何还要不停地繁衍生息, 自己承受苦难还不足, 还要让后代继续品尝苦涩。说到底,活着是一个比死亡更沉重的话题。“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四百多年前, 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成了穿越时空影响深远的至理名言, 这应该是哈姆雷特预想之外的, 也肯定是莎士比亚所始料未及的。“生存还是死亡”, 这的确是个令人烦恼的问题。实际上不只在四百年前, 从几千年前开始, 哲学家们就一直在锲而不舍地探索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时至今日, 这个问题依然是哲学上的终极疑问。《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奥西安尼德斯之歌仿佛可以述说一下福贵的命运或者人类的命运-- 朋友啊/ 看天意是多么无情/哪有天恩扶助蜉蝣般的世人/ 君不见孱弱无助的人类/ 虚度着如梦的浮生/ 因为盲目不见光明而悲伤/啊/ 无论人有怎样的智慧/ 总逃不掉神安排的定命。伟大的波斯王泽克西斯在看到自己统帅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希腊进攻时,曾潸然泪下,向自己的叔父说:“当我想到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 便感到一阵突然地悲哀。”他的叔父回答说:“然而人生中还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人生固然短暂, 但无论在这大军之中或在别的地方, 都找不出一个人真正幸福得从来不会感到, 而且是不止一次地感到, 活着还不如死去。灾难会降临到我们头上, 疾病会试试困扰我们。使短暂的生命似乎也漫长难捱了。”这些话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哀叹, 在历史中在现实中时常可以听到人们为人世间的苦难而呻吟。而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余华将人世间的苦难最大化、集中化地安放在福贵身上, 但是当福贵晚年回首往事的时候, 却有一种茶余饭后的闲适和波澜不惊的心境, 自己于自己一生的悲剧中体味到的不是苦涩, 反倒是幸福。从惯性思维来看, 文本中作者所设置的死亡事件的过于密集已经让人难以承受了, 可是经历了所有事件的主人公还仍然坚韧且达观地活着,这让人觉得更加的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同名电影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了大奖, 小说本身也在 1998 年获得颇有影响的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并且当我们真正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进入这部作品时, 也被那接连不断的悲剧给说服了。站在他的立场上来看待自己的痛苦和毁灭, 这样, 现实的苦难就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就化作了世界的喜剧。在美学中, 关于悲剧的特征是这样定义的: 首先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的价值的肯定;其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
用悲剧美学的视角解读余华《活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