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白沙中学 刘艳妃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开展史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 过渡作用。本课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 前期加强统治、政治统一、经济兴隆、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 “承上"性。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 上的宏大变化,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为下一节课讲述 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埋好巧妙的伏笔, 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
(1)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及意义,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2)知道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概况。
2、才能目的
培养学生的识图才能,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才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才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表达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和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展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和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根底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郑和能实现远航的条件及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走进明朝,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课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
2。结合《郑和下西洋道路图》介绍西洋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展示法,首先引导学生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加深学生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记忆,落实根底知识;其次展示地图,结合地图说明“西洋" 这一历史地理概念并找出出发点,最远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才能和时空观念。
①背景:明朝国力强盛.
②原因(目的):
③人物:明成祖-—( )
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
时间
出发地点
次数
到达地区
:
(1)郑和成功下西洋的条件:(此环节通过分析材料、设计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
第一个条件: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 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 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目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第二个条件: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和航海程度大为进步,如罗盘针的创造,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第三个条件:
(2)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通过和达伽马、哥伦布西方航海家做比照。设计意图表格内容设计明晰详实,一是通过联络、 比照、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照和解决问题 的才能;二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三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