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药汤药剂的煎煮方法与服用方法.doc讨论中药汤药剂的煎煮方法与服用方法汤剂、冲剂、浓缩丸、糖浆剂、口服液等都将药物经过煎煮, 去滓取汁而制成。煎煮是否适当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临床最常用的汤剂,它是根据物性质及病情差异而采用小同的煎煮方法。因此,掌握和注重中药的煎煮与服用方法非常必要。 1 中药的煎煮方法一般以瓦罐、砂锅、搪瓷器具或铝制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 因为有些药物与铜、铁一起加热之后, 会起化学变化或降低溶解度。例如人参含未饱和的脂肪酸, 遇铁可形成脂肪酸铁沉淀。早在明代李时珍己有“人参忌铁器’夕之说, 因此, 顿煮人参时勿用铁器盛药。此外, 煎具的容量宜大于药物的容积, 以利于药物的翻动, 并可避免药液外溢。煎煮时宜加盖, 以防水分蒸发过快, 并可防比气味走散。煎药前,宜先将药物浸泡 20 ~40 m in ,然后煎煮,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有些药物宜用特殊的煎煮方法,常见如卜。 先煎介壳与矿物类药物, 因质地坚实, 有效成分难于煎出, 宜打碎先煎, 煮沸后 20min 左右, 再下其他药物。某些质地较轻而用量又多以及泥沙多的药物( 如芦根、糯稻根等), 亦可先煎取汁, 然后以其他药汁代水煎药。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取其挥发起效的( 如薄荷、砂仁、木香等), 只煎 4~6min 即可。用大黄取其泻下的, 一般煎 5~8mi n 即可。 包煎某些药物煎煮之后,其药汁或混浊难咽,或对咽喉有感官刺激,或易于粘锅,如海金沙、车前子、赤石脂; 有些药物, 煎煮之时总是漂浮水面而小卜沉, 此类药物多为植物种子或花序如蒲黄、旋覆花等。以上几类药物都应先用纱布包好, 再放入锅人与其他药物同煮。 单煎有些贵重药物如高丽参、鹿茸、西洋参等,为了避免其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收,可单煎另服,或与其他药汁和服。 溶化或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 如阿胶、龟胶、怡糖、蜂蜜、鹿胶等, 应单独溶化, 趁热另服, 或与煎好的药汁混服,以免因其粘性而影响其他药物的煎煮( 性粘的胶质药物若与其他药物共煎,常会粘结其他药物,使其有效成分小易析出) 。胶性药煎煮时容易烧焦,故只能用“溶化”之法。 冲服某些芳香类药物如扇香、冰片、苏合香等,小宜煎煮( 煎煮则有效成分全部挥发散失)的, 应研末冲服。此外, 为了节省药材,有些药物如三七、西洋参、五味子、牛黄等,亦常研末冲服。此外, 有些药材( 特别是植物叶、花类如菊花、茵陈、桑叶等) 吸水性强, 使药汁流出小畅。因此, 煎取药汁时应对药滓予以适当压榨,这样可收尽药液,以免浪费。 2 服药法 服药时间 饭前服( 空腹服) 下列情况宜饭前服:①病位在下焦者。如肠燥便秘、下焦疲热、膀肤温热等。②补益类方剂宜空腹服, 使药物能被充分吸收。③和胃制酸类方剂, 如珍珠层粉、香砂养胃丸等宜饭前服,使药物能直接中和胃酸,士曾强对胃黏膜的保护。 2. 饭后服下列情况宜饭后服:①病位在上焦者, 如感冒、咳嗽、鼻炎等。②消食剂宜饭后服, 使药物既充分接触食物, 又健运脾胃。③对肠胃有强烈刺激的药物, 如常山、黄药子、皂荚、马兜铃、瓜蒂等, 亦宜饭后服, 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④缓下剂如麻子仁丸、济川煎、大黄附子汤、番泻叶等宜晚饭后服,以利于次日晨排便。总的来说,大部分的部分的方剂宜于半饥半饱服,急病或重
讨论中药汤药剂的煎煮方法与服用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