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岁月留痕》虽尚未与作者谋面,但久仰丁鑫发先生大名。能读到《岁月留痕》诗稿,得缘于我的诗词挚友李修俊君。捧读《岁月留痕》,走进丁先生高远大气而又细致入微、风云变幻而又泰然从容的感情世界,乐其乐,喜其喜,忧其忧,虑其虑,心与心的距离几近于零,掩卷沉吟, 自觉与丁先生心领神会, 堪称“神交”。洋洋四百多首诗词, 有大题材,有小花草,或点赞伟人,歌唱祖国; 或勉励战友,思念亲朋; 或触景感怀,托物言志-- 借用两个流行词语表达我的读后感,一个是“震撼”; 一个是“正能量”。所谓“震撼”,首先是因为手上将要结集出版的四百多篇诗词作品, 叙写的是作者成人后入伍始的喜怒哀乐, 记录的是起伏不凡的人生际遇。赏读诗词之余, 探寻作者的人生轨迹、品味作者的心路历程, 实际上, 我觉得可以把《岁月留痕》当作一部自传来读。人生百年,能用文字记录长达 55 年之久的岁月印痕,不说罕见,也真的不多见。更何况可敬的丁先生首先是一位扛枪保国的战士, 而非感时伤世的文人, 大丈夫尚武兼而从文, 吟诗填词, 古往今来, 都是令人佩服的。笔者浅陋, 从前很敬佩陆放翁七十余仍在吟诵“伤心桥下春波绿”。现在摆在案头的《岁月留痕》的作者也七十多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像丁先生般的坚持与执着。单以自己与丁先生去比一比, 那真叫自惭形秽。讲起来敝人也是被唐诗宋词熏陶成长, 中学起便填填写写, 大学期间自负诗词了得, 而后以文字谋生几十年, 舞文弄墨, 人云亦云, 碌碌而已, 作品寥寥无几, 才思涩涩枯竭。所以, 我的这个“震撼”,发自肺腑,真真切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引用魏武帝的名诗, 不为别的, 还是要说我的“震撼”。我的第二个“震撼”, 在于佩服丁先生的诗,一个“情”字当头,吐露真情,直抒胸臆,毫无掩饰。孔夫子说“诗可以兴”, 这个“兴”, 道出了诗歌的本质-- 激发情志。沈约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宋书· 谢灵运传》) ,揭示了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感而发,抒写情志。丁先生卷末点题之作《七律· 岁月留痕》颈联云:“诗赋风霜因有爱。”这个“爱”,就是贯穿他数百首诗词作品的主线,即一个至真至纯的“情”字。可谓倾吐衷肠, 深得诗中三味。入伍告别师友, 他作诗吟留别; 至亲至爱,几乎人人有诗词牵怀挂肚: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到节日,他一定诗思泉涌,吟诵成篇; 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他都会禁不住情动于衷,佳作频出:缅怀领袖,表达敬仰,情真意切;国家大事, 他有感而发, 爱国之情, 跃然纸上; 风花雪月, 他多愁善感, 开怀吟咏, 引人共鸣。用“博大情怀”四个字评价丁先生的《岁月留痕》所倾吐的情感世界,我认为,恰如其分。丁先生自己拟定的创作感想是“岁月留痕,诗词自娱”,切莫以为丁先生真的止步于一个“娱”上。我的第二个读后感,就是“正能量”三个字。潮涨落潮,月圆月缺,自然之理,人生亦然。有的人坦荡,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的人豁达,可以“胜固欣然, 败亦可喜”; 有的人坚韧, 可以“穷且意坚, 不坠青云之志”; 有的人则或感慨“一生几许伤心事”,或叹息“载不动许多愁”,或悲伤“问君能有几多愁”??有时候, 诗词创作看起来很容易局限于作者个人独特的“小我”情绪, 比如怨天尤人, 比如“前路无知己”等等。我没有见证过丁先生的辉煌业绩, 对他的了解原来只有片段的
评《岁月留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