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他们的逐梦故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漳州文化底蕴深厚, 民俗风情多姿。每到一户人家, 主人总会热情地邀请客人入屋饮茶,“请喝茶”成为当地人们的口头禅。走近这些热情好客的人们, 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着别样的故事。许志杰: 让更多人了解月港文化在明清时期,位于九龙江入海处的漳州月港是中国最活跃的外贸通商港口, 曾经带动漳州窑瓷器的兴盛。时光荏苒, 漳州月港虽然早已风光不再,但是至今保存 400 多年之久的文化遗址是探索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漳州月港遗址位于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 该村 28 岁的小伙许志杰 10 多年来收藏了不少当年的瓷器碎片,为了印证当时的月港贸易, 他将这些瓷器碎片重新整理分类, 在自己的家里开设月港古瓷标本馆,供人免费参观。记者见到许志杰时,腼腆的他显得有些兴奋,他告诉记者: “最近村里重修观音亭,在清理水沟时,村民发现刻有‘容川码’字样的石碑, 他们仔细数了数, 石牌上有 160 多个字。”许志杰一边说一边将记者领到了存放石碑处。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 但石碑上的字迹依稀还可以辨认出来, 许志杰将面粉抹在石碑上有凹进去的地方, 再细心地用刷子将旁边的面粉刷干净, 石碑正面“容川码”3 个大字和“里人呈立”4 个小字, 及石碑背面的 160 多个小字立马清晰地显示出来。据遗址考察,明清时期月港溪尾不足 1 公里的海岸就设 7个码头, 即饷馆码头、路头尾码头、箍行码头( 又名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当中只有容川码头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龙海市博物馆馆长郑云表示, “月港正在参与‘海丝’申遗, 长时间以来都只有文字记载没有实物佐证, 这块石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看完石碑,许志杰带着记者来到月港古瓷标本馆,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上百个瓷器碎片, 然而这些只是许志杰捡来的一部分收藏品。许志杰说他喜欢收藏旧瓷片,首先是被瓷片上精美的图案吸引, 另外是因为他的家距离九龙江边仅 50 多米,小时候他常常跟大人们到九龙江淘沙蛎,经常能淘到整件的瓷碗、瓷盘。如今许志杰收藏的瓷片已有七八个麻袋。这么多的瓷器放哪里呢? 村里的邻居建议,“漳州正在‘海丝’申遗, 为何不办个展馆, 也算为申遗尽份力?”许志杰欣然接受这个建议,于是,他腾出家里三楼的房间,就办起了月港古瓷标本馆。在三楼的月港古瓷标本馆展示的瓷片多是青花瓷,还有少量的白瓷、青瓷, 纹样有珍禽、瑞兽、花草、吉祥文字等。在展馆的墙上, 还配有 8 幅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漳州月港历史和漳州窑的简介。许志杰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完整的瓷碗兴奋地告诉记者, “这是我捡到最完整的克拉克瓷碗,也是我最喜欢的。”许志杰接着说: “每次在江边捡到一个瓷器碎片,我都会在那个地点附近再多找一会, 希望能捡到属于同一个瓷器的碎片, 好把他们重新粘起来, 可是基本发现不了,就算发现了回家也没办把他们粘成完整的一个瓷器, 真是遗憾。”这些各式各样图案精美的瓷器, 足可见当时绘画技艺的精湛, 印证了当年月港的繁华。许志杰说,“可别小看这些瓷片, 厦门博物馆和龙海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过来考证过, 还有一些古玩收藏的爱好者也慕名来参观,他们都挺支持我开办这个展馆。”在许志杰家里,有一幅用碎瓷片摆出来的古代航海图,瓷片上写着“占城”、“吕宋”等字样, 代表着古代航线上的城镇、国家。经过查证, 许志杰认为, 当年这些瓷器就是从月港装船, 再通过海路, 漂洋过海, 行销东南亚。除了收藏瓷片, 现在只要一听说村里又出现了和月港时期有关的文物或者物品,许志杰就会第一时间赶过去,希望能多了解一些月港时期的文化。而他也利用业余时间上网去搜索那些和月港有关的历史。据说曾有人想花 1 万多元买瓷片,许志杰没卖。现在,为了“海丝”申遗, 月港古瓷标本馆免费开放。他最大的心愿是为月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参考和帮助,让更多人了解月港文化。陈钟辉: 在传承中坚守在北京举行的 2 014 年亚太经合组织(A PE 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欢迎晚宴上,各国领导人及夫人们身着“新中装”一经亮相, 就引起了各方关注, 广受好评。该服装的核心面料“漳缎”也开始为世人所知晓, 然而人们并不了解的是产于江苏苏州的“漳缎”却是起源于福建漳州的漳纱“漳绒”。在漳州刺绣( 漳绣) 传习所内, 漳绣者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在 1300 多年前,唐末时期,陈政、陈元光父子俩入闽开漳, 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农产品物种、纺织业等带了过来。当时,纺织业主要是以蚕丝为原材料,纺织行业开始在漳州建立起来并生产, 称为“漳纱”,明末转向绒类生产,称为‘漳绒’。而通过一道道复杂的手工技艺, 用针线在‘漳绒’上绣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 这个刺绣工艺就被称为“漳绣。”当年, 为了躲避战乱, 逃往江浙一带的
谈谈他们的逐梦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