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跨文化的解码与建构——论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孔子研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跨文化的解码与建构——论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孔子研究孔子及其思想作为中国乃至东亚文化的核心内容,一直是海外汉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之一。至上世纪中叶, 海外孔子研究仍主要以翻译加评注的形式出现, 如理雅各(James Legge) 、韦利(Arthur Waley) 等。 1949 年美国汉学家顾立雅(Herrlee G. Creel) 出版的《孔子: 其人及神话》是海外第一本在思想史层面上展开的研究专著。芬格莱特(Herbert Fingarette) 的《孔子: 即凡而圣》则紧扣《论语》的文本,强调孔子思想的主旨在于礼仪行为。而郝大维(David Hall) 、安乐哲(RogerAmes) 的《通过孔子而思》则从比较哲学的视野出发,将孔子思想当作审视反思西方哲学体系的有力武器。相较于其他学者更多着眼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面向,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特点在于他秉承着一贯的大众史学治学逻辑,不仅对孔子进行学理探索, 并且致力向更多西方普通受众介绍并传播这一文化核心形象与价值内容。史景迁对孔子的跨文化形象认知与传播, 一方面体现出史学家对全球化时代历史信息交流的关注, 同时更凸显出他对中西异质文化间相互沟通、理解的重视与实践。一、“去偶像化”的解码如果说, 诸多海外研究者对孔子的讨论多聚焦于其哲学思辨、伦理内涵乃至宗教意义等内容的话, 史景迁最为关注的问题则是作为人的孔子本身。他希望探讨和思索的是作为人的孔子给人们带来的核心讯息究竟是什么。与之相应,对解读孔子的关键文本《论语》,史景迁也持有类似立场:如何透过那些经年累月的不断阐释累积,带着更为开放的眼光、更灵活的心态去阅读和探索《论语》本身,从而得出对孔子及其思想价值体系的现代解读。无论是回到孔子还是《论语》本身,史景迁都认为,这是既有挑战性又相当值得尝试的思考任务,“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不断诠释解读之后, 似乎已是时候回归到更早更纯粹的历史记录本身, 并且尝试着我们自己去发现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人。”而这样做的效果,史景迁则认为, 会在“一个意识形态至上的时代”使“那些珍视并信仰人类理性力量的人们得到鼓舞”。史景迁“去偶像化”的处理方式,将孔子这一经典东方文化形象返璞归真地呈现在西方受众面前, 使得异质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接受呈现出了更多元化的可能。二、去权威化的还原与任何试图对孔子进行文化解码的学者一样,孔子作为教育者的维度是史景迁无法忽略和跳过的。在教育重心及教育方式上,史景迁认为,从《论语》所呈现的情形来看,孔子的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一些道德性问题上。而且, 史景迁注意到孔子倾向于将这些道德性问题放置在历史典故、个人经历或是更宽泛的情景语境下提出,并与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而并非将自己放置在知识的绝对权威者高度进行灌输。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在西方学界受到过许多学者的特别尊崇,如顾立雅就认为: 孔子的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多方面近似西方高校推行的“导师制”-- 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者主持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对这一点, 史景迁也表现出特别的欣赏:“孔子特别强调他并不觉得他对真相有任何垄断权。相反,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需要灵活性、想象力以及毅力的永久持续过程。”在“里斯讲座”中, 史景迁也进一步指出: “孔子对待年轻人所提出的匆忙浮躁的问题具有持续的耐心, 并且愿意帮助年轻人独立思考,而不是强迫他们持有某种

跨文化的解码与建构——论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孔子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101 KB
  • 时间20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