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最苦和最乐
【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
1、搜集资料,简要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2、学习议论文知识
过程和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答题技巧。
2、明确苦乐和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考虑
情感、态度和价值适时适度地举例,请
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别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 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可以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
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如今的自己和将来
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 找出
“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视、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
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和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
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六、精读品析: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2、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3、 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4、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
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5、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和最乐》,学生讨论后答复,最后一段哪些句子
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和责任的关系
本文的论题:最苦和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
乐。
七、拓展延伸:
1、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 “容许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
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
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
“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
在和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 “翻过来看,什么
11、最苦与最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