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鹦鹉鱼的常见疾病及其治疗.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鹦鹉鱼的常见疾病及其治疗-鹦鹉鱼

标签:病原体,病症,此病,水蚤,热带鱼,传染病,不高,水温,鹦鹉,传染性,白点,水质,水螅,粉剂,水草,体表,的话,病原,验方,霉菌
简介:鹦鹉鱼属于大中型鱼,应该把它放入较大的缸里饲养,并且加强01 ();2007-2-20 18:
01回复此发言5回复:
鹦鹉饲养及常见问题专用帖--请广阔鱼友和各位热心斑竹支持!
苫子2006-10-28 08:
56回复此发言--。
(1)病原和病症:
病原体为轮虫,传染途径多为喂水蚤时带进虫体。
新鱼虫要清洗多遍才能喂鱼,否那么易得此病。
发病率高,死亡率不高。
一般病症:
轮虫在箱内聚成云雾状。
鱼浮在水面,在鱼身上、鳃内到处寄生。
色体粘膜增多,呼吸困难。
病鱼如不及时治疗,也会大量死亡。
(2)治疗:
最好的方法是把全箱的水倒掉,把鱼移入新箱,再投些药。
治疗的特效药是硫酸铜,90×45×60(厘米)的箱放绿豆大小结晶块即可。
水草对硫酸铜特别敏感。
要拔掉草再投药。
不能用局部换水方法处理,这样反而加速轮虫的大量繁殖,鱼将加速死亡,所以必须全换水与投药同时进行。
%~1%的浓盐水治疗也有效。

(1)病原和病症:
病原体为各种水霉菌。
传染途径:
水蚤、病鱼。
养过2~3年鱼的房屋到处有霉菌,新水2~3天就可污染霉菌。
在鱼没有外伤或鱼体健壮时不发病。
反之,即刻可以发病。
虽有传染性,但发病率不高,死亡率也不高,但病程长(几个月),也不容易根治。
在鱼外伤外长出白长毛或白毛缠身。
鱼卵更易感染。
(2)治疗:
没有特效药,以预防为主。
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鱼体健壮。
日常操作及捞鱼时要轻巧,不要造成鱼体外伤。
%~1%食盐可以抑制霉菌生长。
通风多晒太阳,增加紫外线照射,以及流动的水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此外,也可将患鱼捞出,把外伤处的白毛用镊子取下,在患处涂些呋喃西林干粉,有一定疗效。

(1)病原和传播途径:
病原体为杆菌。
传播途径:
水蚤,病鱼或工具。
热带鱼中有几种易染此病。
如二年的虎皮、一年以上的小桃核、红桃核、蔓龙。
这类鱼特别易因患此病而死亡。
但发病率不算高。
自然死亡率不高。
(2)病症:
鱼体从肌肉层长出硬泡,有时能流出大量脓血。
(3)治疗:
待泡熟后开刀排脓,再用呋喃西林水冲洗干净,涂呋喃西林干粉或抗生素粉剂均可收到较佳效果。
严重者立即淘汰,发现身上有鼓包者捞出单独治疗。
大型鱼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8万单位)或用药液冲洗疮面。
预防此病应保持水质清洁,防止鱼外伤。

(1)病原:
病原体为粘球菌,传染途径主要是病鱼。
从商店购置鱼易带此病。
金鱼、热带鱼都易得此病,不易根治。
常常并发肠炎,有时不出现任何病症鱼即死掉,只有撬开腮盖或解剖后,才能确诊此病。
死亡率一般50%~60%,有时高达80%。
(2)病症:
腮丝由鲜红变成苍白,由外缘开始靡烂,脱落。
腮盖骨内充血,中心骨坏死脱落。
腮丝之间粘膜增多,呼吸困难

鹦鹉鱼的常见疾病及其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薄荷牛奶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