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研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研究
摘 要:文章以当代舞《雏菊》和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两部作品为例,通过对人物形象——李素秋和阿月进行深入分析,引发了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思考,分别从以心理暗示为基础、以戏剧表演为发展、以情感爆懂什么是革命,是因为爱情才参加了革命还是参加了革命收获了爱情;也许她也不知道什么叫信仰,只是那么纯粹地不断追寻着心中美好的小梦想,完成了一个小梦想又去追寻下一个小梦想。
(二)《沉沉的厝里情》人物分析
少年阿月——小阿月大方清纯,懵懂青涩,在情窦初开的年纪与多数女孩子一样羡慕和期盼单纯而美好的爱情到来。当与阿明初次相遇,四目相对,小阿月立马转身回避,不好意思起来,显示了她羞涩的一面。最后阿明用一只木偶俘获小阿月的芳心,小阿月对阿明送的木偶爱不释手,拿在手上不停地自说自话又可见小阿月的单纯善良,和对纯净爱情的向往。
中年阿月——阿月结婚后从一个清秀的姑娘蜕变成一个勤劳能干的成熟持家女人。就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刚刚要开始的时候她也正面临着命运的巨变。阿明跟村里其他男人一样出海了,但是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阿月选择了咬牙隐忍,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也从未忘记与阿明的约定,要一直等待着阿明回家。
老年阿月——恍如隔世,皱纹爬上了阿月的脸,岁月染白了阿月的发,但每天阿月还是迈着那已经不怎么灵便的腿脚到码头上站着眺望远处的海,从第一班船等到最后一班船,可最后也没能等到阿明。
三、《雏菊》与《沉沉的厝里情》形象塑造
(一)以心理暗示为基础来塑造人物形象
所谓的心理暗示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活动,也是潜台词。心理暗示对塑造人物形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将心理暗示称之为基础。基础则是最原始最根本的内容,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根本,也就是说心理暗示不可停止,一定要将心理暗示贯穿始终,这样所表现的人物才能连贯完整、有血有肉。例如:笔者和李素秋这个人物在时代背景上就相差近乎一百年的时间并且也无法体会真实的死亡;与阿月亦是如此,笔者未曾有过家庭、丈夫和孩子,也不可能体会到丧夫之痛以及用一辈子的生命去等待一个人的那种辛酸苦楚。“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现象是散乱无序的,这对每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1]在我们无法体会到人物原型的真实感觉,不可能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更多的时候要学会相信。这里的“相信”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它是自己与自己的一个对话,自己说话给自己听,自己告诉自己应该怎么样,所以说必须充分相信,相信万事万物,相信自己。就像要真正去相信自己就是《雏菊》里的那个女学生,叫李素秋,今年17岁,也不知道是因为爱情才参加了革命还是参加革命后收获了爱情,但始终揣着心中美好的小梦想去追寻它,去相信它是存在的。 只有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完全相信自己就是所要塑造的那个人物,才有可能将这个人物演绎得更为完整。
(二)以戏剧表演为发展来塑造人物形象
当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舞台上呈现的时候,固然有灯光、音响、舞美、道具、服装、造型、化妆等的合力效应,但在作品完整呈现中起主导作用的还属演员的表演。这里的戏剧表演是指当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而这些特点运用得当就有助于演员塑造好

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舍儿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4-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