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护理查房
神经外科
刘如川
高血压脑出血系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血压特性,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全球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既常见又严重的疾病。
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高血压性脑出血即是在这样的病理基础上,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它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好发部位
高血压性脑出血有其特别的好发部位,据大宗病例统计,
55%在壳核(外囊)区,
15%在脑叶皮层下白质内,
10%在丘脑,
10%中桥脑,
10%在小脑半球。
而发生于延髓或中脑者极为少见。
有时血肿扩大可破入脑室内,但一般不会穿破大脑皮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理方面,血肿造成周围脑组织受压、缺血、脑梗塞、坏死、同时伴以严重脑水肿,易由此发生急剧的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临床特点
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血肿对侧出现偏瘫、瞳孔的变化,早期两侧瞳孔缩小,当血肿扩大,脑水肿加重,遂出现颅内压增高,引起血肿侧瞳孔散大等脑疝危象,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随后即转为中枢性衰竭。出血量少时,血肿可以自行吸收消散,症状逐渐缓解。
壳核、基底节区出血
壳核、基底节区出血是最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的部位,多损及内囊,病人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状和"三偏"症状,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出血对侧的肢体发生瘫痪,早期瘫痪侧肢体肌张力、腱反射降低或消失,以后逐渐转高,上肢呈屈曲内收,下肢伸展强直,腱反射转为亢进,可出现踝阵挛,病理反射阳性,为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偏瘫。出血灶对侧偏身的感觉减退,针刺肢体、面部时无反应或反应较另一侧迟钝。如病人神志清楚配合检查时还可发现病灶对侧同向偏盲。若血肿破入侧脑室,甚至充填整个侧脑室即为侧脑室铸型,其预后不良。
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应在非手术治疗未能奏效而出血尚未引起原发或继发的致命损害时才有价值。
手术治疗的目的
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的发生和发展,改善脑循环,促进受压脑组织的及早恢复。总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是有选择性的,出血较少的,可以采取内科治疗,血肿较大时,如外囊或内囊区血肿体积达到20毫升以上,及时开颅手术或行脑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血肿,常有助于解除脑受压,促进恢复。
右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护理查房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