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当今社会的道德领域发挥其二千多年传统的优势,虽然时代发展使得我们今天不能照搬过去的道德标准,但儒家对于民众道德的教育方式和高度重视,在今天依然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在儒家传统中,家训、家规之类,如能剔除某些过时的内容,结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推陈出现、更新换代,应该也能产生一个巨大的现实需求。因此,传统文化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真正地发挥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要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作用,除了理论上的深入研究,还需要深入基层,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发生密切联系。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这个美誉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和实践有必然的关系,关键就在于,儒家将礼仪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长期性地日常道德教育,并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礼仪是道德要求的一些外在形式,它并非像法律一样是强制性的,用法律规定“常回家看看”,这不是礼仪;将礼仪变成量化标准也违背了礼仪的本意。礼仪更多是一种习俗,是一种发自内心、不由自主的习惯,也是一种社会舆论和监督。然而,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礼仪习俗,在当今中国未必都全部合适,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有所调整、有所创新。例如,出生、结婚、死亡是人生的三件大事,世界上每一种文化对此都有明确而强大的礼仪规定,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很容易被其他文化侵蚀。基督教文化中特别重视“洗礼”,就是人尚在婴儿时便接受成为教徒的宗教仪式。欧洲宗教改革后,一些人正确地指出,婴儿没有自我判断力,因此,婴儿成为教徒的“洗礼”是无效的,“洗礼”只应该在成年后,由成年人在自身理性的判断下决定是否接受,是否成为信徒。虽然这个观点完全正确,但是,这个观点在基督教世界中并没有多大的响应。其中关键在于教会对此没有积极性,因为在婴儿时期实行“洗礼”,是教会扩大信徒数量、强化自身存在的重要手段,一旦改为成年“洗礼”,教会很可能会失去大批教徒。此外,教会不愿放弃举行婚礼、葬礼的权利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都是借助必不可少的礼仪,让教会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角色的关键手段。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人生大事的上述三个重要环节的礼仪,现在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出生礼仪各种各样,如满月、抓周等,很多失去了礼仪应有的意义。中国社会当前的婚礼是礼仪领域受外来文化最严重的一部分,基督教社会之所以在教堂举行婚礼,关键在于教会自身的存在感,当今中国的婚礼受此影响很大,西方教堂婚礼的各种细节都成为中国婚礼不可缺
少的环节,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结婚的新人对西方宗教的皈依,但至少成为在膜拜西方文化的大趋势下,商业化大行其道的一个重要表现。有的把人生重要日子的重要性、庄严性等同于金钱的巨额花费,真正的社会效果却适得其反;有的婚礼极不严肃,沦为胡闹与恶作剧,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上述重大礼仪领域做出变革,既延续传统的文化理念,使之深入人心,又结合现实,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合理、和谐的一部分,既不拘泥传统,又不违背传统的原则,这需要现代人的智慧。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礼”作为言行举止的一系列规范,同时具有社会管理、基层自治的功能,其中,以“孝道”最为典型。
“孝”不仅仅只是尊敬老人、赡养老人那么简单。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一定程度上是最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当然,这还涉及到政府在税收等方面对全社会财富的分配和掌握等经济问题。简单
现代人价值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