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学习教育学史崇德专题研讨发言心得体会|
“学史崇德”心得体会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100年来,我党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从延安整风到新式整军,一次次思想洗礼、精神重塑,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从“支部建在连上”到“党指重病,他都没有动用分毫党的经费,只因他始终坚守一个信念,这笔钱是党的经费,比生命还重要。吉鸿昌烈士把“做官即不许发财”印在细瓷碗上,发给全体官兵,用以提醒自己并教育下属。无数革命先辈尽管条件艰苦,生活困难,自己家人吃不好穿不暖,但丝毫没有动一点私心。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是共产党人正身律己的一面明镜,令人见贤思齐,反复镜鉴。
严私德要常有一颗清贫之心,不燃“官烛”,公私分明,防微杜渐,一丝不苟,一尘不染,彰显清廉为官的本色。严私德要管住自己,管好家人,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基础的起点,如果一个党员干部连自己和家人都管不住怎么能治理国家呢?_____在悔过书中说:我家成了“权钱交易所”我是“所长”,老婆是“收款员”。一家老小几乎都参与其中。真是腐败搂钱全家总动员!不仅自己滑向深渊,家人也去监狱里“团聚”了,这是很悲哀的。严私德要知敬畏,时刻慎欲、慎权、慎趣、慎友、慎微,做到坚守底线不逾越、勤政有为不懈怠、为民服务不谋私、严以律己不乱为,做公道正派、务实清廉的好干部。
学史崇德 立心铸魂葆本色 历史,既是照亮现实的一面镜子,也是照亮未来的一盏明灯。学史崇德,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点任务。
在党史学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贯彻落实好学史崇德这一要求,就要从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中汲取党史精神营养,传承红色基因,涵养提升道德修养、始终崇德向善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激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气神。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崇德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百折不挠、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勇于自我革命、自我改造、自我提升,展现出崇高的精神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境界,形成了伟大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以及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塞罕坝精神、抗洪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构成了新征程中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强大动力。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奋斗不息,涌现出了一大批信念始终不改、底色始终不变、情怀始终不减、奋斗始终不息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是共产党人先进本色、先锋人物、道德楷模的形象代表。明镜照形,知史鉴今。今天,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从党的精神谱系、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中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素质、道德境界、情怀理想的高度,始终见贤思齐,不断升华为道德、修养提升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立德、修德、守德中行稳致远,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党的百年历史,每个时期,都非常注重德的建设。无论是长征时期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是延安整风;无论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是“八项规定”的要求,还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用标准,我们党对崇德、立德、修德、守德的要求,始终贯穿其中,体现在各个方面,成为立党兴党的价值保证。作为党员,尤其需要把提升政治品德与精神境界放在立德铸魂的重要位置。坚持从红色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始终在立德固本上下足功夫,不断涵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品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涵养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德者,成和之修也。”良好的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不断修炼而成的。作为党员,我们应始终坚持把提升党性修养、道德情操作为“必修课”,在坚持红色传承中,自觉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敢于自我革命、敢于开展斗争,做良好道德的示范者、优良作风的传承者、道德规范的维护者。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在做好崇德、明德、修德的同时,还应做守德的践行者、示范者,始终厚植人民至上情怀,厚植良好家风,守望道德高线,严守纪律底线,始终慎独慎微、严于律己,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以廉洁修身齐家,任何时候都能经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挺直共产党人精神脊梁,交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合格答卷。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党员干部就应在学习党史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让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放光芒,必能在新时代长征路上赓续精神、续写荣光,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学史崇德”心得体会暨研讨
6篇学习教育学史崇德专题研讨发言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