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营造技艺
国家文物局、 四川省政府在理县桃坪羌寨举行 “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 。茂县黑虎鹰嘴河羌寨碉群、羌族博物馆,汶川布瓦黄土碉群及姜维城遗址, 理县甘堡藏寨, 马尔康县卓克基土司官寨、直
碉楼营造技艺
国家文物局、 四川省政府在理县桃坪羌寨举行 “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 。茂县黑虎鹰嘴河羌寨碉群、羌族博物馆,汶川布瓦黄土碉群及姜维城遗址, 理县甘堡藏寨, 马尔康县卓克基土司官寨、直波雕群等地考察羌族文化遗产工作, 察看了羌族碉楼与村寨损毁情况。碉楼抢救保护工程是继国家文物局启动的 “藏羌碉楼与村寨维修保护工程”中的又一重点专案。藏族是一个历史积淀深厚、文化灿烂辉煌的伟大民族,在川西北高原上耸立的壹座座藏族碉楼,就是杰出的代表。 这些巍峨耸立的碉楼, 是藏族建筑历史发展演变的活化石,充分显现出了四川藏族地区独有的民族风情和民俗特点, 她是藏族人民宝贵的文化传统与财富, 也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传统与财富之一。
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为一体,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渗透、融会的变化。事实上,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 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 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筑。这样就出现另一类空间形态,即碉楼民居,也即《蜀中广记风俗记》所载的“碉巢” 。
从地理上看,碉楼民居在国内的分布集中在川西北的羌藏少数民族地区、四川盆地汉族地区、赣南和闽粤客家地区以及广东五邑地区。我们主要从各地碉楼民居形成的文化背景、 建筑形制、聚落特征诸方
面做一简述,目的在从历史文化的流变上分析它们间的异同之处。
藏族碉楼营造
加卜着藏式古建筑群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灯塔乡
东北面 3 公里玛柯河北岸第二台地上。有 21 户藏式古建筑组成,占地面积 万平方米。这种藏式建筑在玛柯河流域较为常见,分布都
较为零散,但在加卜着村却比较集中。 这些民居距今有大约 300 多年的历史,由于长期的战争以及部落之间的争斗, 使得班玛境内特别是玛柯河流域建起了大量的以居住和防御为主的藏族民居。
这些藏族民居建筑颇具特色, 它们一般都建在高的台地上或山顶
上,建筑材质则以石块为主,木料为辅,石砌高墙,易守难攻,以保平安。具体形态为:平顶,外形厚重、稳固。一般分为两层或三层,
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建筑整体高约
10 米,屋
面多为平顶,墙体石、木交错,隙间夹杂黄土砌制而成。一层畜棚为四梁八柱。各楼层由独木梯衔接,独木梯由整根原木做成,一面砍平便于平稳,一面凿出梯槽, 这种梯子一方面可以随意挪动,另一方面防止不速来客。二层主要由居室、堂屋、厨房、走廊组成,房与房之间用横木墙体隔开,外墙留有窗户和烟道,烟道口一般为三角形,高 20 厘米,宽 10 厘米,留于后墙。窗户建于侧墙,其形内大外小、长
方形,窗口外沿高 30 厘米,宽 20 厘米,内沿高 40 厘米、宽 30 厘米,
其用途有两方面:一是采光,二是防御。房屋
碉楼营造技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