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中,母亲留给孩子的
最后一句话: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体会从生动的细节中流出的母爱;
、感激、怀念、汶川地震中,母亲留给孩子的
最后一句话: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体会从生动的细节中流出的母爱;
、感激、怀念、愧疚等情感;
“生命教育”,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
话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等
《我的母亲》背景
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这次也是一样。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整体感受母亲的形象美
带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快速阅读课文。
一、审美阅读,情感体验
① 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第8段)
② 这是一位热情好客的母亲。(第10段)
③ 这是一位乐于助人,总不怕吃亏的母亲。 (第11段)
④ 这是一位有着软而硬的性格,善良而又坚强的母亲。(第12段)
⑤这是一位与子女语言交流不多,但之间的感情内敛而又深厚的母亲。(第13段)
⑥这是一位能给子女“生命教育”的母亲。
1.“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凸现母亲辛劳、不怕吃苦的优良品德。“手”把母亲的形象无限制放大。
2.“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
这里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以“笑”、“愣”、“叹”、“递”等字写出了母亲神态的变化及感情的变化,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的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
:关注细节,体会从细节里流出的母爱
阅读课文,请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动的细节,有感情的朗读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感悟。
二、细细品味母爱,探讨母亲对作者的“生命教育”,体会“母亲如师”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同学们怎样理解“生命的教育”的?你认为母亲给了作者怎样的“生命的教育”?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父母对你的“生命的教育”。
①从这里,我学会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②到如今为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③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
④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⑤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⑥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影响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作者对母亲有愧疚,你认为这种“愧疚”缘何而来?
三、大爱无限,反思子女之“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
四、语言特色
1、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
我的母亲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