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
一、为何进行田野考古
二、认识遗址和遗址堆积物
三、田野考古调查
四、田野考古发掘
本章参考书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2、张弛:《理论、方法与第四章 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
一、为何进行田野考古
二、认识遗址和遗址堆积物
三、田野考古调查
四、田野考古发掘
本章参考书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2、张弛:《理论、方法与实践之间---中国田野考古中对遗址堆积物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九),科学出版社,2012年。
3、吴理:《考古发掘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
4、Barker, P. 1977, Technique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3rd ed.(1993), London, Batsford.
5、Harris, E. C. 1989, Principles of Archaeological Stratigraphy, 2nd ed. London, Academic Press.
6、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一、为何要进行田野考古
1、抢救发掘,为了保护古代文化遗产。
2、主动发掘,为了研究过去的历史,
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提供依据的基础性研究。
3、国家对发掘单位和发掘者资格的认定。
4、国家管理机构对遗址发掘的管理。
二、认识遗址和遗址堆积物
1、遗址是人类行为和自然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1-1 自然力作用--N过程:自然营力作用的过程
1-2 人类行为--C过程:人类行为造成的结果
利用盗墓贼的工具
1、遗址是人类行为和自然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1-1 自然力作用--N过程:自然营力作用的过程
1-2 人类行为--C过程:人类行为造成的结果
地层学研究—对C过程(Cultural Formation Processes)的解释:
3-1 遗址及其堆积是人类行为的产物。
3-2 人类行为发生的场地——活动面或界面:
也就是人们活动的地面。
3-3 堆积单位(地层单位)——文化层、遗迹:
是指在发掘中可以被观察到的某次或某种行为结果的遗存。
3-4 地层关系——叠压、打破:
通过分辨堆积单位的叠压、打破关系了解各种堆积形成的先后
次序和形成过程。
自然营力作用
埋藏学和沉积物学研究——对N过程(Natural Formation Processes)的解释:
2-1 旧石器时代考古比较重视,尤其是二次堆积,考古地点。
2-2 堆积形成的原因,风、水、火山、重力等。
2-3 堆积的整体形状,产状。
2-4 堆积物的物理性状,粒度、分选、磨圆度、颜色、致密度等。
2-5 堆积物中所含文化遗物的分布、长轴方向、倾角、磨圆度及物理、化学风化程度。
2-6 由以上可分析原生堆积在形成以后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破坏,如被搬运后再沉积, 风蚀、塌陷等。
二、田野考古调查:
是发现和寻找遗址或考古地点的方法,
同时也是不采取发掘手段对考古遗址或地点进行考察的方法。
考古调查一般不对调查对象造成破坏或破坏很小(如钻探)。
所用时间一般较短,覆盖的面积也较大,见效比较快,
但对埋藏的对象一般无能为力,故深入研究还需发掘。
调查的分类和方法:
大别分为普查和专题调查两类。
普查一般出自行政管理的需要,
要求寻找遗址,标明位置,区分时期,了解面积和保存状况;
专题调查又分为单个遗址调查、
小区域调查和某一类遗址的调查等,
一般出自学术目的,有学术课题作规划,
要求对某一专题作深入了解。
探测方法
主动或被动
使用频率
Magnetometry地磁
被动
高
Electrical resistance/resistivity
电阻/电阻率
主动
高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探地雷达
主动
高–中
Electromagnetic电磁
主动
中
Magnetic susceptibility磁化率
主动
中
Metal detectors金属探测器
主动
低
Seismic地震
主动
低
Microgravity微重力
被动
低
Induced polarization激发极化
主动
低
Self-potential自电位
被动
低
Thermal热分析
被动
低
1、遗址及其发掘部位的选择:
在研究目的可满足的前提下,选择保存前景不好的遗址。
首先发掘的部位要找聚落规划的关键
考古学导论:第四章 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