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九江外国语学校 丁淑梅
【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
③比照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
。
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心和国际视野的人。
〔二〕重难点突破
、指导分组并给出局部洋流图,通过对地图〔比照图1、2、3、4〕有针对性地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
,与全球风带图相对应,得出形成洋流的主要驱动力。
〔三〕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比照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穿着红蓝校服的同学们。
〔二〕学具准备
比照图1:以北纬60度〔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比照图2:以北纬30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比照图3:以南纬30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低纬度海区;比照图4:以南纬60度〔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高纬度海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展示地图,设疑导入
。
设置情境: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敦港驶向美国的纽约港时遭遇了一座高达30米的冰山而被撞沉,1294人眼睁睁地随船下沉。
引出矛盾“泰坦尼克号〞 没有驶入北极圈,那使得它漂浮的冰山来自哪里?它又是怎样进入纽芬兰海域的呢?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出洋流,明确的定义──海水常年比拟稳定的朝着同一个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全体朗读〕
:寒暖流;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二〕活动法,问题探究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穿着红色校服女学生代表暖流,蓝色校服的男学生代表寒流〕
第一步:教师引导洋流的成因是盛行风的吹拂,请一位同学复习绘制全球的风带,然后再请一位学根据风带风向画出海洋理想模式图中的风海流〔同学画图的过程中老师交代洋流名称包括地理位置加性质〕
第二步:请三位穿红色校服的女同学代表第一步里面同学画出的南赤道暖流,她们面向洋流去的方向先后排队而站,同时朝前伸出她们的右手,站好后一旦运动,马上伸出她们的左手和身体垂直向左,代表地转偏向力,老师假设是某片大陆在她们正前方,问三位同学,她们的去处?
第三步:画图的同学继续完成大洋西岸洋流的去向的箭头,同学们通过活动知道了洋流的成因还有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此时同学们回位,老师把大洋东岸的洋流补充完成,描述一下补偿流的概念。
第四步:展示大洋理想模式图中的洋流分布图,总结归纳分布规律
.归纳共同点:各组根据学法指导归纳出各海域洋流的分布规律,并在图中画出此海域洋流分布的简单模式图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