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的教学设计
常德市四中:游爱军
教学方法:讨论质疑法+追问法
教学目的:1,将古诗复原成叙事性故事,理解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的主旨,理解古老的爱情观念.
教学思路:
第一步:简单介绍《关雎》 的教学设计
常德市四中:游爱军
教学方法:讨论质疑法+追问法
教学目的:1,将古诗复原成叙事性故事,理解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的主旨,理解古老的爱情观念.
教学思路:
第一步:简单介绍《诗经》:第一次接触诗经,有必要介绍其根本内容和写作方法、特色。
内容:风:国风,民风
雅:朝廷之乐
颂:宗庙祭祀之乐
艺术手法:
赋:铺陈
比:比喻
兴:不直言其事,先说他事以引出
内容和手法合称“诗经六义"。但这些特点学生不一定都能理解,需要结合实际来分析以加深理解。
第二步:朗读诗歌
请学生自读
请学生展读
纠错
齐读
第三步:理解诗歌
主讲第一节
用大白话讲一讲第一节写的什么内容
追问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怎样转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
请学生讨论答复:两只雎鸠鸟的相亲相爱让男主角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自己的心中另一半: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老师及时总结:这就是“兴”的写法,通俗的理解就是联想
追问2:什么样的内容之间可以进展互相的联想?他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或关系?
学生讨论明确:相似,
老师及时总结:这种相似的特点,《诗经》里面就叫“比”
追问3:第一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明确:总领全诗,奠定写作方向和主要内容——爱情
学生自主理解后面的诗歌,用大白话讲讲,或将其复原成叙事的故事.
遇到疑难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质疑,以弄懂为止
给学生自主译文,理解的时间大约非常钟
请生提出疑问,学生、老师援助
老师追问4: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采之”“芼之”,这些动作,到底是在描写谁?或者说,是谁在采摘荇菜?
必定会有两种声音:一种以为是男主人公,讲出理由即可
一种以为是女主人公,讲出理由即可
这将是本课最大的难点,通过讨论,逐步明确,逐步明晰。
老师明确:应以女主人采摘荇菜为好。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采摘符合社会背景
男主人公家有琴瑟,足以说明是一个贵族,男子肯定不会去亲自劳作
文中女主人的形象(窈窕淑女的形象)在文中根本就不明晰,心中追求的那个女子是干什么的呢?品德怎样?都不明
《关雎》 的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