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论专题一、审题(1)找出实验目的。认真阅读题干部分和每小题的要求,找出确切的实验目的和所需分析比较的物理量。为了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某同学利用一根橡筋、细线、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中,他先将橡筋的一端固定, 然后在另一端系上细线,并用弹簧测力计沿同一方向拉伸橡筋。如图所示,每一次实验时橡筋被拉伸的长度 L相等。请仔细观察和比较图中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某中学初二年级同学在探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实验中,把一根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 O点,另一端用尼龙细线固定在弹簧秤的挂钩上, 每次实验时,他们都将弹簧由 A拉伸到 B位置。研究过程及实验数据如图9(a)、( b)、( 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 9中的装置、操作及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为了探究实心圆柱体对细沙面压力的作用(形变) 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某同学用若干个不同的圆柱体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发现每一组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为了探究液体(内部) 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将 U型管压强计分别放入 3种不同的液体的不同深度,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时,他仔细观察 U型管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通过比较发现,发现每一组的 U型管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最大, 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 f 1)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 f 2) 实验序号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像的高度 d 实验序号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像的高度 d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l、2与3或4、5与6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准物理量。明确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代表的物理量, 弄清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和要求得到的结论。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在甲、乙、丙三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 100 克、 200 克的温水和 200 克的煤油,实验时,让它们在 28℃的环境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温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设甲、乙、丙三杯液体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等) 表一,水 100 克时间(分) 02468 10 12 14 16 18 温度( ℃)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降低温度( ℃) 012345678 放出热量(份) 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将 U型管压强计分别放入 3种不同的液体的不同深度,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时,他仔细观察 U型管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通过比较发现,发现每一组的 U型管压强计两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某小组同学用实验小车去撞击同一木块来研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利用了 DIS 装置精确地测出了小车撞击木块时的速度,小车撞击木块后与木块一起向前滑动,该同学借用木块滑动的距离来反映小车动能的大小,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为了进一步探究动能与所测物理量间的数值关系,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在表中后四列中。实验序号小车质量 m(千克) 小车速度 v(米/秒) 木块滑动距离 s(米) 1/v (秒/米) 1/s (米-1) v 2(米 2/秒 2) 1/m (千克-1) 1 5 2 5 3 5 (3) 找对原理与规律。要寻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原理和规律,然后组识好语言把这些词镶嵌到答案中。存在大气压强:很大各个方向内部,底,壁存在液体压强:大小-液体种类(密度)、深度各个方向。。。 G-F 拉浮力: ρ液gV 排 F 下-F 下=(p 上-p 上)s 二、实验序号或:分析每大组的共同特点,规律,性质等。和:分析组与组之间的不同,趋势。三、初步结论(1) 格式:大前提
实验结论专题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