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生态规划设计
摘要: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对城市设计的生态理念进行新探析,提出如何规划设计才能充分展示一个城市的生态面貌。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建造环境良好水体的坡岸绿化等。
城市的形成源干“逐水草而居”的自然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生态城市特别是南方生态城市设计应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所以首先采取有效的保护原生态设计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来进行生态城市设计,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设计中的具体实践。从多个工程实践经验验证,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生态居住区总体布局居住区的总体布局
首先要考虑为居民生活创造和提供舒适、优美的空间环境。同时,生态观不仅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上,更应当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上。因此,生态居住区不能只是单纯只有“居住”的功能区,而是一个有多佯的混合功能的“完整居住区”。
自然条件与人文传统。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建筑布置充分利用和结合自然条件,合理控制和利用风、日照和天然光,创造良好气候,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邻里交往场所。住宅建筑既要考虑内部空间的功能,又要考虑形体、环境、建筑形式、风格,反映当地的气候条件、材料条件、技术条件、生活方式、文化审美观点及乡土风貌,将住宅内与外、单体与群体、群体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住宅群体组合协调有变化,创造既统一又具独特的风格,尤其在旧城改造中,对传统居住形态遵循“保护中发展”、“改变而不丢失”的有机更新的策略,保持城市文脉、城市肌理的持续性。
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生态居住区规划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优美环境的创造。生态学的多样性概念在居住区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涵义,不仅包括物种多样性,还包括景观多洋性、功能多样性等概念,即通过各种建筑、开放空间等基本功能单元的生态位重叠,在较小的空间内,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创造具有多样性的人类环境。
减少出行与公交优先。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体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把居民的很多活动安排在能够通过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范围内,使更多的人能使用公交系统,开辟完善的步行系统,达到人车分流,限制汽车在区内的活动范围,尽可能减少机动车交通面积,保障居住环境的安静和居民的安全。
生态居住区环境规划
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使建筑融入自然,如同生长出来一样。建筑形式、布局、室内外空间组合应与不同时空充分联系起来。力求建筑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空间自然化。结合地形规划。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地影响居住区的布局与建筑形式,如有依坡就势、层层叠落的布局形式,有爬坡建筑、吊脚楼等建筑形式。建筑或硬质景观设计遵从地形地貌,在生态敏感区尤其重要,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结合气候规划。通过适当的建筑体形和空间组合、建筑朝向、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选择来满足人体舒适感,避免不同气候条件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不适。对于炎热地区,遮阳、通风、隔热是提高建筑空间舒适
城市居住区生态规划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