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
学 科 教 案
(2018-—2019学年度)
点化课堂 点拨教学
年级: 20级 学科 语 文 姓名: 王婉蓉
重庆
3.:
(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如今的信神;
(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1)失掉的是“他信力”;
概括才能
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本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开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1)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最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三、品味富有战斗力的语言
7
,表达效果主要从含义和情感两个方面考虑。
2.3题点拨:两题仍然是对重点词语的赏析揣摩,还是要从含义和情感两个方面考虑.
4.点拨:此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
活动三 抢答
1.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缺乏,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那么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此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挖苦意味。
2.“他信力”和“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到达了怎样的效果?
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情况
明确:“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络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如今正开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化,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挖苦锋芒.
3.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4。.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缺乏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竭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所以称“地底下”。
四、
深度解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0
问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请你说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点拨: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活动四 考虑交流
背景资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陷落,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屡次举行“法会”,祈祷“挽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那么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分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问题:你认为为什么国民党会分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明确: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极抗战推卸责任。
背景资料二:在国民党发表“中国人丧失自信力"的言论后,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体会作者感情
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