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三台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三台县委宣传部根据《绵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方案》和《三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方案》及县委 3月 21 日召开的三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精神,从3月 21日—— 4月 18日, 由县委统一领导, 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县文体局、教育局、工商局、广电局、旅游局等 10 余个部门 30 余人分别对全县体育产业、文化娱乐业、印刷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广告业、广电传媒业、文化旅游业等 8 大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一、三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三台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四川省历史名城, 自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置县以来,已有 2000 多年历史。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丰厚的文化底蕴, 丰富的文化资源, 为三台县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 年8月, 三台县召开了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安排和部署。近年来, 三台县以建设四川文化名县为目标,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城市辐射农村的文化服务网络, 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 1 、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娱乐业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遵循“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 合理布局”的原则, 全县娱乐行业逐步从过去杂乱无序的膨胀过渡到繁荣有序的稳步发展阶段, 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投资主体的文化娱乐市场。目前, 全县有歌舞娱乐场所 50家( 其中县城区 49家, 镇乡 1家), 有电子游艺场所 84 家,有营业性演出场所 3 家,有旱冰场 3 家,有台球经营场所 35 家,有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 120 家;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单位,投资在 100 万元以上的 5 家, 50 万元- 100 万元以内的 12 家,投资在 20 万元- 50 万元以内的 56 家, 投资在 20 万元以下的 227 家;文化娱乐行业固定资产总值 3793 万元,年终营业收入 4042 万元,从业人员 1221 人,年上缴税金 230 余万元。 2 .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三台县是四川省文化旅游资源大县。辖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郪江汉墓群, 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郪江镇, 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第二大道教圣地――云台观, 有国家水利风景区、四川省第三大人工湖泊——鲁班湖。近年来, 三台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 精心培育, 大力发展。目前,全县拥有旅游固定资产 亿元,旅游企业 43 家,涉旅企业 671 家,其中旅行社 7 家、旅游汽车公司、车队 13 家、从事旅游服务的大小汽车 750 辆。城区近郊型农家乐、度假村 167 家, 挂牌星级饭店 5家, 城区具有一定规模的非星级饭店 12 家,旅游从业人员 14500 人,带动相关产业从业人员 36700 人。各景区、景点、农家乐年均接待县内外旅游者 284 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 81 万人次,国外旅游者 1100 多人次。按照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配套发展产业正在不断壮大。 3 、民间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县长期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员在 300 人以上,主要包括文学方面的诗歌、小说、戏剧和艺术类的美术( 石雕、石刻、木刻、版画)、书法(篆刻)、文物、摄影、民间艺术、古玩、装裱、根雕、奇石、剪纸以及多种收藏艺术品。绝大多数艺术品的生产与收藏主要以个体为主,近年来有向集体性创作生产发展的趋势。全县文学爱好者创作的诗歌、小说、小小说、杂文等每年在省、市报刊发表 1000 件以上。其中,王开金的作品《废墟上的月光》获 2006 年四川省文学奖,张百正的杂文集《时疾流感》得到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县书法家协会成立 20 年来,有正式会员 135 人,其中市级以上的会员 44 人, 在市、县有较高知名度的书画家近 10 人,年均创作的书法作品在 5000 件以上, 销售约 1500 件作品, 销售收入约 5万元。特别是牟柯老先生的木刻、篆刻闻名省内外, 每年创作的木刻、篆刻作品销售额在 20000 元以上。县收藏家协会自 2000 年成立以来,年均交易额在 50 万元以上。 4 、广电传媒业发展突飞猛进。县广电传媒业由县广电局、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构成。县广电局是县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负责全县广电宣传、事业建设和行业管理。县广播电视台为财政定额补助事业单位, 开办广播节目1套, 电视节目3套。县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 3 年6 月,为国有控股股份公司,注册资本 1044 万元,其中国有净资产 750 万元(占 72% )。公司现有总资产 4831 万元, 有线广播电视网内传输电视节目 36套, 调频广播节目 3 套,通村率 10
三台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