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黑星病摘要: 苹果黑星病的病原菌是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苹果黑星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呈放射状,初期叶上生绿褐色霉层,稍后霉层渐变为褐色至黑色。是世界性苹果病害, 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国危害严重,中国的北方多省市都有此病害。 1基本信息中文学名:苹果黑星病拉丁学名: Venturia inaequalis (Cook )Wint., (Spilocaea pomi Fr. ) 别称:疮痂病病原中文名:苹果黑星菌病害类型:真菌主要危害作物:苹果主要为害部位:叶片和果实 2病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呈放射状,初期叶上生绿褐色霉层,稍后霉层渐变为褐色至黑色。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叶片枯焦,易早期脱落。叶柄、叶脉及果实等上的症状都与梨黑星病相似, 特点是后期在病斑上均覆盖一层黑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病原特性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Fusicladium dendriticum (wallr. )Fuck. 称树状黑星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也有报道其无性世代为。Spilocaea pomiFr.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初无色,后变为青褐色至红褐色,在培养基上灰色,分枝,有隔。分生孢子梗丛生,深褐色,大小 50~60×4~6微米, 屈膝状或结节状,短而直立,无隔或具 1~2个隔膜。梗顶着生一个单细胞(少数双细胞)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梭形或长卯圆形,深褐色,大小 12~22×6~9微米。病菌在腐生阶段可形成假囊壳,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黑色,子囊平行排列于假囊壳基部,子囊长棍棒形或圆筒形,具短柄,内含 8个子囊孢子。排列成两行。子囊孢子卵圆形,青褐至黄褐色,双细胞,上面的细胞较小而稍尖。 4发病特点发病特点:苹果黑星病菌以菌丝体在枝溃疡和芽鳞内或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子囊孢子到第二年春季成熟,田间分生孢子在 6~7月份最多。病菌也可被蚜虫传播。寄主最易受害时期为花蕾开放与花瓣脱落期间,萼片上的病斑为以后侵染果实的最好菌源。因此,早春为病害发生的重要时期。在苹果感病期间, 天气连绵多雨,适于病菌初次侵染。果实成熟期间被害,导致贮藏期间及运输中的损失。苹果各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小苹果品种中,黄太平最感病,其次为黄海棠和花红,河南海棠、三叶海棠较为抗病; 多花海棠是高抗品种。大苹果品种,国光和富士较易感病;其次为印度、红星、金冠、祝光、旭、黄魁等品种抗病力强。[1] 5方法原理经现场查验取样后,实验室用显微镜等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根据其危害症状,形态学特征进行结果判定。仪器及用具 仪器显微镜、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生物培养箱。 用具解剖刀、镊子 6试剂和培养基 试剂 4%次氯酸钠, 70% 酒精。 培养基 PDA 培养基, pH值调节至 ~ 。现场检验抽样方法按SN/T 2122 进行抽样症状检查逐一对抽样品进行症状检查,并将疑似感病样品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检验。 叶片检查叶片上病斑多先从叶片正面发生。病原菌从侵入点放射状扩展,形成病斑。叶片正面病斑初为淡黄绿色,色泽逐渐变深,后变为黑色,圆形、近圆形,直径 3mm ~6mm 或更大, 病斑周围有明显的边缘,老叶上尤甚。幼叶病斑多表面粗糙羽毛状,成叶病斑边缘明显而不整齐,有时表生白色棉絮
苹果黑星病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