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奶私募前后
周政华 “我们不想过早在国内上市。而且我至少接触了全球投行排名前30名老板,但总是提不起兴趣。”
虽然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把太子奶看做不过是家生产儿童奶饮料的小有名气的乳业公司,但是这家中国最大的产能高速提升,对资金的需求尤其迫切。
此前,太子奶集团在海外融资之路行进了两年多。2003年,为了筹备海外上市事宜,太子奶集团已经与渣打银行、霸凌(Baring)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接触过,但此后一直没有下文。直到2006年,英联的出现,太子奶融资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现任职于太子奶集团董事长办公室的张学军表示,三大投行注资之后,中外双方采取的合作模式是,双方在英属开曼群岛注册一家名为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内地集团依然保留,控股公司主要经营牛奶业务。
张学军表示,在2006年8月太子奶就对工商注册地进行了变更,由内资转变为外资。北京太子奶公司为外商独资后,一个直接的利益就是可以享受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北京的税收则相应地减少。
据悉,2005年北京太子奶公司上缴企业所得税1500万元左右,通过外资并购、改变企业性质后,企业所得税可以获得优惠,按新成立外商独资企业的政策,企业可享受两免三减的政策。
行业标准制订者
7300万美元的注入,加之海外上市预期,李途纯和太子奶集团在2007年初就赚足了媒体和同行的眼球。
早在1995年,李途纯当时还在深圳一家粮油公司主管贸易,第一次了解“乳酸菌奶饮料”时,他就嗅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
1996年3月,株洲太子牛奶厂成立,李途纯是发起人兼第一任厂长。据李途纯称,10年间太子奶已斥资数十亿元打造了湖南株洲、北京密云、上海昆山、四川成都、湖北黄冈5个生产基地,基本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2006年太子奶的销售额为18亿元,净利润接近2亿元。
先行者寡,模仿者众。
据中国奶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05年,中国乳酸菌饮料生产企业已达150多家,。乳酸菌奶饮品目前正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不言而喻。
为了顺应这一消费趋势,许多一线乳品厂家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在2006年的乳品市场,首次出现了乳酸菌与纯牛奶、酸奶三分天下的态势,乳业市场更是上演了一场“菌种战”。各路厂商相继推出各种益生菌产品,诸如益生菌、龙根B菌、双歧杆菌各式各样的菌种都粉墨登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业内人士预测菌种战将蔓延到今年。
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曾庆孝表示,当前市场上益生菌产品名目繁多,存在概念混乱、标签失实、夸大产品功能等问题。
据了解,目前涉及我国乳酸菌标准的规定性文件有两个,即QB1554《乳酸菌饮料》和GB16321《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这两项“标准”规定乳酸菌奶饮料在销售时有活菌检出即视为合格。
曾庆孝认为低标准将导致行业准入门槛降低,会让大量的投机企业涌入,从而导致恶性的价格战,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也打击名优企业。
鉴于行业标准偏低,为了避开市场的恶性竞争,太子奶惟有“自救”。
太子奶集团在创立之初就把追求世界乳酸菌顶尖科技作为发展目标,先后聘请了包括中国乳酸菌行业创始人盛延岭教授、刘树英教
太子奶私募前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