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摘要:良好的习惯是做人之本,并贯穿在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老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那些形形色色的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观念,态度等都迫切要求幼儿园做好科学生活的启蒙教育。
不受欢迎的,从而结合实际展开讨论,引发幼儿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家长也要注意以身作则。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其实科学饮食也有大学问,比如挑食,进餐时要细嚼慢咽,不大声说笑等等。当然,饮食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科学饮食知识的建立,比如蔬菜水果应该样样吃,认识消化系统等等,这样就可以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活动“漏嘴巴的宝宝”活动重点是让幼儿通过直观的故事教学,帮助幼儿对平时饮食习惯中的问题判断“对”与“错”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印象。教师与家长针对孩子存在的饮食方面的不良习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创设良好的环境,注重日常生活的积累,设计并开展丰富的活动,在幼儿充分的感知与体验基础上,使幼儿逐步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早学会自我保护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某种不安全因素,家长往往较多地把孩子禁锢在自己周围,怕摔怕丢等,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使孩子养尊处优,胆小怕事。因此家长首先要有意识的正面起引导孩子,了解周围环境中的种种不安全因素,如失火,触电,交通事故等,教育孩子远离这些不安全因素。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教师就要创设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活环境,健全有关安全卫生的规章制度。使幼儿了解保护眼,耳,鼻等器官的重要性和有关常识,知道要保护自己身体的安全,初步懂得避开危险物,不做危险动作,孩子们爱玩,好动是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怀着好奇,从小教育孩子建立安全意识尤为重要,可以设计“我是安全小卫士”这一课,本活动让幼儿当安全小卫士,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展开讨论,检查周围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从而增强幼儿得 自我保护意识。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孩子了解周围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力,教给孩子一些安全,急救常识。教师与家长要利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了解疾病自我防治“预防胜于治疗”
教师,家长要为孩子定下健康计划,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比如为幼儿制定健康记录卡,日常多做户外活动,增强健康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游戏等形式让幼儿了解疾病对人的危害和预防疾病的最简单的知识和方法,教育幼儿乐意接受预防接种,乐于接受疾病防治。如园本活动:我是一个小医生。本活动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心理,创设了宝宝生病后让幼儿学做小医生的情景,幼儿乐于接受,也避免了说教。诸如乐于预防接种,不吃生瓜果蔬菜,以及幼儿经常会遇到的常见疾病如腹泻,咳嗽感冒等都可以在游戏情景中进行。还可以请孩子收集有关疾病防治方面的图书,资料,制作图书《我是小小医博士》,效果很好。
——自理障碍及时矫治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在家备受宠爱,很多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是很薄弱的,有的甚至出现了生活自理障碍。诸如依赖性强,生活能力弱化,缺乏自信,有时胆小,禁不起困难和挫折。自理能力是一个正常人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教师与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抓做孩子身心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