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4、运用比照手法分析闰土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难点:运用比照手法分析闰《故土》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4、运用比照手法分析闰土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难点:运用比照手法分析闰土的形象。
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假设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土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土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兴趣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风光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土的喜欢、,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土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土》,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土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土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土》。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绘,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相貌,深化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决信念.
(1)字音
阴晦(huì)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骨(bì) 嗤笑(chī) 瑟索(sè)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猹(chá)
(2)词义
【萧索】萧条冷落,缺乏活力.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愕然】形容吃惊.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如今写作“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3.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构造.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土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土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土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土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分开故土时的种种感触,
《故乡》[6]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