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动物兄弟
陈 染 陈染,女,1962年4月生于北京。已出版《纸片儿》、《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嘴唇上的阳光》、《私人生活》、《断片残简》等,有《陈染文集》6卷。其作品以深刻的内心独白为特点,是同残雪一样带有鲜明女性我们的动物兄弟
陈 染 陈染,女,1962年4月生于北京。已出版《纸片儿》、《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嘴唇上的阳光》、《私人生活》、《断片残简》等,有《陈染文集》6卷。其作品以深刻的内心独白为特点,是同残雪一样带有鲜明女性主义特征的作家。本期所选的陈染散文,从文字到内容,都鲜明体现了陈染特有的情怀。通过阅读不难发现,陈染不论思维还是情感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和日常生活的距离。正是这段距离,冲破了庸常生活设定的功利困境与欲望迷雾,“在满天星斗的夜晚或者一缕低垂的粉红色的朝霞里”,俯视这艘可能迷航的“人世之船”,让它回到心灵的出发点。所以与其说是距离,不如说是超越。
有一些细节常常使我过目不忘,且难以释怀。一个如我这般懂得现实的无奈与残酷的成年人,抓住这类细节不撒手,似乎有矫情之嫌。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一种隐痛和矛盾。
让我们体会一下下面这个片段:
……
海斯密斯在小说《水龟》中有一个细节:一个年轻的母亲把一只活龟带回家,她想用它为八岁的儿子做一道菜。倘若把这道菜做得味道鲜美,就必须把龟活煮……这位母亲当着儿子的面,把活龟扔进沸水之中,并且盖上了锅盖。那只临死的龟拼命爬上锅沿,抓住锅边,并用头顶起锅盖,向外边乞求地看着,这个男孩看到了垂死的龟对人类绝望而无助的凝视……
这只龟绝望乞求的凝视,强烈刺痛了男孩,在他妈妈用锅盖把龟推回沸水之前的片刻,这一瞬间构成了男孩终生的创伤性记忆……
我不想在此转述接下来发生的男孩与母亲之间的惨剧。我只想在男孩瞥见那只绝望乞求的水龟的眼神这里停住――那只龟无助的眼神为什么只对八岁的男孩构成内心的刺痛?而作为他母亲的成年人却无视那只龟抓住锅边、探出头、用眼神向我们人类发出的最后的哀号?难道我们这些老于世故的成年人就应该丧失对于那种“眼神”的敏感吗?难道我们成年人就应该对其他生命麻木得如此无动于衷吗?
同时,假若男孩的母亲忽发悲怜恻隐之心,那么接下来这锅沸水以及沸水之中尚在奄奄一息之中的龟,将是如何处置?这残局将是如何收场?
那恐怕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另一个细节发生在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中。
大约半个世纪前的大饥荒年代,有一次他和同伴们在深山野林里觅食狩猎,经过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打中了一只羊。他走上前,看到――
“它昂着稚气的头,雪白的大耳朵一动不动,瞪着惊奇、明亮而天真的大眼睛望着我,如同一个健康的婴儿。我也看着它,觉得它的眼睛里,闪抖着一种我能理解的光,刹那间似曾相识。慢慢地,它昂着的头往旁边倾斜过去,突然砰的一声倒在地上了。它动了动,像是要起来,但又放弃了这个想法。肚皮一起一伏,鼻孔一张一翕。严寒中喷出团团白气,把沙土和草叶纷纷吹了起来,落在鼻孔附近的地上和它的脸上。我坐下来。不料这个动作竟把它吓得迅速地昂起头,猛烈地扭动着身躯……”
高尔泰内心痛苦地看着它。可是,接下来怎么办呢?
同样一个恼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我们人类在对
我们的动物兄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