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纪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读《史记》一夏本纪第二《史记》第二卷,说的是夏朝。
开篇第一段,就述说夏禹的名字,和他的身份。我们从第一卷就知道,前面的五帝都是黄帝家里人。大禹也不例外。他的爷爷是帝颛顼,他爷爷的爷爷是对稳定的食物来源,相对稳定的住所,越来越不需要逐草而居。食物充足,住所稳定,人口就能稳步增长,部落就能发展壮大。
炎黄部落可能都是羌人。羌”字的字面意思就是牧羊的人”。原始的图腾应该就是羊。所以有学者研究出华夏民族不是龙的传人,而是羊的传人也不奇怪。从图腾来看,炎帝跟神农氏应该不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部落)。因为神农氏的形象的牛头人身,明显是以牛作为原始图腾。
炎黄之战,两个部落或者是部落联盟经过碰撞后,形成了更大的部落联盟。随着部落的扩张,终于走出了黄土高原,到达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跟本来就在这里发展的蚩尤部落联盟发生摩擦自然不可避免。蚩尤部落是夷人。夷”字的字面意思就是持弓的人”,属于渔猎民族。既然是渔猎,图腾多半是会飞的飞禽、能游水的有鳞片动物。虽然蚩尤吃了败仗,但那时候的战争不可能也不必要赶尽杀绝,无非就是争夺领导地位。最大的可能就是相互融合。
相互融合后的部落联盟,各自的图腾有长角的牛、有胡须的羊、有会飞的飞禽、有鳞片的鱼??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是不是有点像传说中的龙”?!(个人甚至觉得,龙的主体是鳄鱼,从鳄鱼身上再改造加工慢慢地就成了龙的形象。)
回到《史记》。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多子多福啊)。正宫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二儿子又生了个儿子叫高阳。黄帝驾崩后,高阳为帝,就是颛顼。这里也有提到,黄帝的儿子不都姓公孙。看来古时候不一定要跟老爸姓的。
坐帝位的不是长子嫡孙!这为后世废长立幼提供很重要的依据。
颛顼好像没什么事迹,寥寥数语后就驾崩了。高辛立上台,称帝害。
他是黄帝大儿子的孙子。这也为后世王爷争皇位提供了些论据,龙椅是有能者居之的,不一定世袭!
帝害也没什么事迹,很快就写他翘辫子了。死后帝挚接位,不善”,改为他弟弟放勋接位。放勋就是比较有名的尧!
尧比较大的事迹就是制作了历法,从尧开始才有了年的概念。
尧坐帝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治水。人类文明的摇篮就是河流,也就是水源。大家都是沿河而居的。但河水也是会有泛滥的时候。而且五帝时期,水患更是出了名的非常的严重,后世也没有比那时候更严重的记载。
书上说尧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定下了中央-四方的概念。天子统治天下,呆的地方就是中央,世界的中央。其他四方分别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古人对这些非文明”种族的划分非常严格,只有相邻两个方向的种族能合称,因为相邻两个方向容易’串门”,例如蛮夷、戎狄等,而不会出现狄蛮”、我夷”一类的词。
其实中央-四方的感念并不是尧提出的,历史上是周朝才开始宣扬开来。此说法对华夏民族非常的重要,是华夏民族超强同化能力的基础。往后中原地区被外族入侵了无数次,但每个外族都要谋求自己的正统”出身。谋求的过程,自己也慢慢接受了中原文化。最终结果就是自己被华夏文化同化,成为了华夏民族中的一员。只有一个外族例外,就是当年的蒙古人(仅限兀朝时期)。因为蒙古人打下的稿域非常宽广,目光自然也是世界性的,知道中央之国其实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外面的世界大得很。所以蒙古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是历朝历代最短的。既然你不能融入占多数的群体,那就滚蛋吧,等你想通了再回来。
尧在位70年,通过考察,找到了人才一一舜。舜辅政了二十年,尧觉得老了!(70+20年哦,亲)要舜当天子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禅让”。尧是在辟位后二十八年才去世的!尧真是个长寿君王!
尧死后有三年国丧。好像守孝三年这种事情就从这时候开始有的。
后面就是对舜的事迹的大段陈述。舜居然是颛顼的七世孙,也就是还是黄帝家的人。折腾这么久,天下还是自己家人信得过啊。看来尧盛赞舜品德高尚很有水分。不过呢,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样追溯上去,都是同一个祖宗的事确实很容易发生。
舜是品德高尚闻名的。老爸想杀他,继母想杀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想杀他。哦,不是想,都已经是付之于行动好多次了。舜每次都大难不死,回来还是很孝顺父亲母亲,关心弟弟。无语。
很奇怪的是,大家对杀人这事没什么说法,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想想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又是平均分配。食物不足,自然不希望无用之人留着分粮食。杀了无用之人,大家都能多分点,对生产又没有影响,所以大家对杀人这事都是不以为然。
舜除了品德局尚外,其他功绩都是闪烁其词,好像还都是大禹帮他干的。对舜的一家来说,品德高尚又不能当饭吃,舜无疑是个无用之人,所以都想杀他。这个世界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舜老了后,继续禅让给禹。禹推让一番才肯即位。《五帝本纪》还没开始说大禹治水的事情,下一章才展
夏本纪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