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建立 1 毫米的概念, 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 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 1 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1 米和 1 厘米各有多长。 2 、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 、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 、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建立“1 毫米”的表象。①毫米可以用字母 mm 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1 毫米”有多长, 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 从哪里到哪里是 1 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 1 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 厘米= 10 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毫米。(教师准备 1 分硬币、身份证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 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1 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⑥你能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⑦下面三条线段哪条最长,先互相说说,再量一量。 2 、画线段。(3 厘米 7 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 3 厘米 7 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 、利用刻度尺
《毫米的认识》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