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芩汤
黄芩汤①
注:《宋本》作“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注)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①
注:《宋本》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病不太相同的一个地方,就是有时候表现出来比较典型的表证的症状反应。
在临床统计资料当中就有,后世的临床医案里边就有这样的表现:发热、恶寒,应该说比较典型的表证的症状了。再加上本身是一个热证,往往这个脉啊,也会现一种浮数的脉,那么也比较类似于表证。
但是我们刚才说了,药中却没有一味是解表药。所以说这个条文里边,如果我们客观地理解这个条文的话,那么这个条文论述的,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那么特殊在哪儿呢?特殊在没有表证的病理。在这种情况下,反倒是出现了类似表证的症状反应,所以说条文就特别强调这一点,免得让你把它当做真正的太阳病来治。为什么呀?因为我给你说了,我这儿论述的这个太阳病,你看看我的药,不用解表药。实际上我们这么理解呢,反倒是对这个方剂的应用,比较客观、也比较准确。
5
那么从这个地方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古人啊,在对这一类问题的认识上,实际态度也是比较客观的。为什么?这儿这个东西非常明显了以后,里边有些问题,比如这个条文,本身前后就矛盾,说有太阳病,但是药物里边却没有一味解表药。有写这样的经典的水平的人,不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所以说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理解成他这是有意强调这一方面。
综上所述,黄芩汤证的病理:应该是半表半里的热证合并里热证与血虚证。
这儿,怎么又冒出一个血虚证来?咱们在方解当中呢,顺便就说了。
下面呢做个小结:
少阳与阳明合病,同时伴有表证的症状反应,主要表现为自下利的,可用黄芩汤治疗;如果同时还有呕的,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治之证。
实际上,我们这个条文啊,现在看就是学过来了,但是,学过来以后,你要是真正在临床当中用这个方剂,还会碰到一些很实际的问题。比如说:这个热利和白头翁汤的热利有什么区别?和葛根芩连汤的热痢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本身要如果说划不清界限,何谈应用啊?肯定用不好!
那么咱们下边呢,就看看这个方剂,我们深入地分析分析这个方剂。这个方子呢,一共由四味药组成: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7
黄芩在这个方剂当中,是主药,前边也介绍过它,在这个方剂当中,它既能去半表半里的热,又能去里热,同时还有止利的作用(在寒性药里,一个是黄芩、一个黄连,对下利,但是得是热利,都有治疗作用)。芍药、甘草,而且芍药、甘草是等量的,那么就相当于一个芍药甘草汤。所以说,这个方剂的适应证里边,就可能存在、或者常常存在着因为血虚而造成的拘挛痛(是腹痛)。在这个方剂当中,腹痛出现的几率非常得高。
那么大枣在方剂当中呢,有安中去饮的作用;同时呢,大枣出现在这个方剂里边,对于腹痛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所以说,这四味药物合在一起,就可以治疗因为半表半里的热证和里热证同病,并伴有一定的血虚证的这种病理状态下,造成的以下利为主要症状的这种疾病。
我们再看看临床统计资料:这个方证里边,腹痛出现的几率也是非常高的,再看看药呢,跟药的药性也是相吻合的。那么,整个这个方剂里边,可以说有三味药都与这种因拘挛造成的腹痛都有关。
那么后边呢,还有一个方剂,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实际上,这个方剂就没必要讨论得太多了,本身就是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因为有呕吐这样的症状,所以又加了半夏和生姜。这两味药呢,咱们前边也说过很多次了,都是健胃、祛饮、止呕,都有这样的作用。那么,凡是黄芩汤证,偏于胃虚停饮而见到有呕吐的这种患者呢,就可以用这个方剂。
但是,这个方剂的症状表现呢,也比较简单一些,我需要跟大家说一说啊,就是咱们捡那个重点的说。那么在这个方证里边,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下利,其次就是腹痛,还有里急后重、发热、恶寒。这儿一共统计到了五个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症状,其中就包括了发热、恶寒。所以说,这个条文里边说是个太阳病,也是有意而为之。
7
另外一个,需要跟大家说明的就是这个黄芩汤的“下利”。这个下利,有的资料这样介绍它,就是下利这一症当中,其中包括什么呀?包括赤白利,赤多白少。这15例下利当中有8例出现这种情况,这个明显就是一种“热利”的那种表现。另外呢还有口苦、咽干、目眩这一类的情况,但是比较少。但是跟那个条文论述的也相吻合。就是一个半表半里证。
舌质:以淡白为主,有红舌、紫绛舌、少津的舌。但是从统计资料上看呢,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舌苔:以黄苔为主,其次呢是薄苔,白苔和黑苔。
脉象呢:数脉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然后呢是弦脉、滑脉、沉脉。
在现代应用方面:多集中在一些肠道疾病,比方说痢疾之类的,这一类的疾病方面。
关于这个方证,实际上啊,如果说我们学习这个条文到这儿为止的话,你实际在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