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
1、疏通文意,理解短文所蕴含的深化道理。
2、掌握常见实词,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
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才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爱现今社会、努《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
1、疏通文意,理解短文所蕴含的深化道理。
2、掌握常见实词,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
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才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爱现今社会、努力学习、争取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化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故事激趣。
“伯乐相马"的故事
2、文体简介。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注重文采,和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3、作者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恳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2、老师范读、正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男女同学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
5、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老师适当点拨。
6、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假设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男生齐读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问: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达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和常马等不可得"
女生齐读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提问: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提问: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表达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提问: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擅长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全班齐读第三段。
四、三读课文,质疑探究.
1、老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4)作者是如何描绘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要求:用原句答复)
讨论明确:(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马说》教学设计[2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