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公众“老不信”的心态分析.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公众“老不信”的心态分析
  2012年06月19日14:48  人民论坛杂志
  作者:蔡永飞
  是社会焦虑、不公平感,还是思维惯性、情绪发泄,抑或从众心理、逆反心理,老百姓不信任、不当说,我们的社会中机会不均等的现象确实比比皆是,尽管攀比心理有问题,但许多人的不公平感确有现实依据。
  第三种,思维惯性。由曾经受骗导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记忆带来的思维惯性。比如说乡政府前年号召农民种烟草,信誓旦旦地称政府会帮助销售,结果烟叶丰收了,乡政府却无法兑现承诺,农民听政府的话吃亏了;去年乡政府又派干部下乡动员农民种西瓜,结果农民又亏了。于是,当今年乡政府派人到村里,许多农民就说:政府叫我们种什么,就千万不能种什么。这种由“上当受骗”导致的惯性思维从逻辑上说是以偏概全,因为乡政府虽然错了两次,但并不等于它永远错误。但是,在这样的问题上,首先应当反思的是政府。
  第四种,情感转移。由市场竞争带给人们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强,造成的负面情绪不正常转移和投射。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竞争的压力总是使人们的精神状态处于紧绷的状态,加上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由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负面情绪滋生。而政府作为公共服务者,尤其是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如果不能让人们感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反而总是看到一些人由于“人脉”关系或权钱交易而暴富,就很容易让人们把自己遭遇困难问题归因于政府、怪罪于政府。一旦政府与公众之间发生矛盾,那些满腹负面情绪的人们就可能把“无名火”发到政府的头上。
  第五种,情绪发泄。社会弱势者的一种情绪失控状态。一些公众自身处于弱势地位、许多意见诉求无处表达,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一旦出现政府处理社会矛盾时偏袒了强势一方导致群体性事件,这些弱势者就会参与到事件中,借机发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政府的不信任、不相信。学者于建嵘把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称为“社会泄愤事件”。这种借机发泄行为往往具有复杂的原因,包含明显的合理性。
  第六种,从众心理。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的随大流心态。有观点认为,我国公众中之所以一些人轻易相信并传播谣言,是因为我国教育中缺乏对受教育者的说理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采取灌输模式,不是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而是要求受教育者死记硬背知识点,因而许多人养成了盲目接受他人观点的思维习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对此颇为赞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一个突出心理特征就是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在各种矛盾发生的现场,都会出现一些不相信政府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对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是一个“众”,往往不管是非曲直,先附和上再说。
  第七种,逆反心理。对全能政府的一种抗拒心理。由于我们的政府是一种“全能政府”,管得多、管得宽,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所以许多人对政府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说什么,我就不信什么。这种情况在网络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而网络上的所谓“网民”,主要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中有许多人还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正是他们正常的心理状态。他们在网络上表达对政府言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身心成长状况的影响。
  “老不信”的对策建议
  “老不信”的七种心态,总起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公众中

公众“老不信”的心态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onnacon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