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粮食储藏技术》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粮油储藏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指仓储部门保管的原粮热扩散与储藏的关系:(1)通风降温散湿,提高储粮稳定性,但每次操作要彻底,否则会造成局部结露,导致粮食变质;⑵利用气流扩散原理进行药剂熏蒸;⑶在不利条件时原则上应密封或压盖粮面,抑制粮堆内外的空气对流,减少外界气流的危害,并在隔流的基础上进行双低、三低储藏。⑷湿热扩散所带来粮堆内的水分转移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储粮过程中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章粮食生理
1.粮食的呼吸作用呼吸是生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一种生理现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有氧呼吸:C6H12O6(淀粉)+6O2-6CO2+6H2O+2822kJ特点:有机物6126222
氧化较彻底,同时释放出较多的能量,从维持生理活动看是必需的,但对粮油储藏则是不利的,这就是呼吸作用造成粮食发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储藏期间将人为地把有氧呼吸控制到最低水平。
呼吸强度是表示呼吸能力及强弱的大小,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粮粒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所放出的CO2量(qco2)或吸收的o2量(qo2)。
呼吸系数表示呼吸作用的性质,即呼吸时放出的co2体积与同时吸入的氧o2体积两者的比值。为了解储藏条件是否适宜,常需要了解粮食在储藏期间的生理状态,需要测定储粮的呼吸系数。
2.后熟作用:指粮食从收获成熟到生理成熟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为后熟期,以发芽率超过80%为完成后熟的标志。后熟期长短随品种、储藏条件而异。
由于后熟期中的粮食呼吸旺盛,易“乱温”、“出汗”,储粮稳定性较差,保管员需不断翻动粮面,通风降温散湿。因此有“新粮入库,保管员忙”的说法。
3.粮食的萌发与休眠生理萌发指种子由生命机能萌动到形成幼芽的过程。休眠指有些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即使在合适条件下仍处于不能萌发的状态。
影响发芽的因素:温度,氧气,水分,防止发芽的最有效手段是控制水分,发芽是粮食质量严重劣变现象——责任事故。
4.陈化指随储粮时间延长,虽无发热、霉变,其生活力逐渐下降的现象;劣变指在不良条件下,生活力迅速丧失的现象。
第四章粮食生态体系
1.粮食生态体系的构成和特征构成:包括生物成分(粮粒、虫、螨、霉、草籽和有机杂质)与非生物成分即环境因素(围护结构、温度、湿度、气体、水分)等部分。围护结构,粮油籽粒,虫、螨、霉菌等;环境的温度、湿度、气体、水分等。在生态系统中,粮粒是保护对象,虫螨是歼灭对象,霉菌是抑制对象,杂质是清除对象,气体、温湿度是控制对象。
特征:半封闭的、人工生态系统,没有真正生产者,不平衡的生态系统,未成熟的生态系统。
2.我国储粮生态七个区域:青藏高寒干燥区、蒙新低温干旱区、东北低冷高湿区、华北中温干燥区、华中中温高湿区、西南中温低湿区、华南高温高湿区。
3.粮堆生态体系的变化
储粮生态系统的热量来源:(1)外界热量:外界热量来源于太阳的直接辐射、大气温度和地温。⑵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粮温的变化还受到来自粮堆内部的粮食呼吸、虫霉活动等的影响。
三温变化规律:外温上升时,气温>仓温〉粮温;外温下降时,气温V仓温V粮温。最冷时,上层粮温V中层V下层;
粮食储藏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