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出师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积累与作者诸葛亮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3.初步感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24 出师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积累与作者诸葛亮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3.初步感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教师点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有关于“表”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文章写作背景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魏国。此时,蜀汉先主刘备在猇亭惨败后已去世四年。猇亭之战以后,蜀汉尽失荆州,与东吴关系破裂,仅据益州一地,国力十分困乏,益州豪强与南方少数民族乘机发动叛乱,诸葛亮在与吴定了蜀中内乱以后,趁曹魏内政不稳之机,决定出兵伐魏,以巩固蜀汉政权,进而灭掉曹魏而复兴汉室。临行前,诸葛亮向昏庸的蜀汉后主刘禅上奏章,以图稳定蜀汉政局,这就是本篇课文《出师表》。
1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崩殂( ) 疲弊( )
妄自菲( )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cú
bì
fěi
sè
nú
zhì
zāng
bì
quē
pǐ
bó
读 熟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郭攸( )之 费祎( )
háng
zhǎng
wěi
sù
jiù
zōu
wèi
yī
yōu
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苟全:
闻达:
奖帅三军:
托付不效:
讨贼兴复之效:
陛下亦宜自谋:
疲弊:人力疲惫,百姓穷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扬名显达。
奖帅三军:鼓励。
托付不效:成效。
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陛下亦宜自谋:思虑谋划。
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呢?
开张:
今义是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或经商的人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义为开放、扩大。
痛恨:
今义是极端憎恨或悔恨;本文义为痛心和遗憾。
卑鄙:
今义是语言或行为恶劣、不道德;本文义为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感激:
今义是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本文义为感动、激动。
谨慎:
今义是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本文义为认真、慎重。
这些“以”的用法,你了解吗?
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因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把。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介词,表时间。
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来。
文章大意
第一段:提出目前国家所处的形势并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建议皇帝赏罚分明。
第三段:向皇帝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
第四段:向皇帝推荐向宠。
第五段:通过史实的引证建议皇帝亲贤臣、远小人。
第六段:追述自己追随先帝以来的往事。
第七段:写出自己想要出师讨伐曹魏的原因。
第八段:向皇帝表明取胜的决心并进一步向皇帝提出一些治国建议。
《出师表》教学设计一第一课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