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国境的化石
张瑞丹 在中国现有法律和监管体制下,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存在诸多“盲区”
3月中旬,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中国地质博物馆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这是一批原产地为中国、从澳大利亚辗转回归的古生往往成为向境外走私古生物化石的首选之地。
另一种走私偷运的渠道,就是直接把大量的化石改造成精美的装饰品,以商品的形式走私流通出去。
这种情况多表现为化石碎片。中者采访时表示,它们之所以能够被如此轻易地流通出去,原因特别复杂。除了有时海关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是化石以及存在伪造出关文件的现象,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海关部门人员和走私分子互相勾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被走私出境的化石数量到底有多少,或许谁也难以给出准确答案。仅从澳大利亚三次归还的情况来看,其严重程度可见一斑。因为在业内人士看来,澳大利亚既不是走私化石的枢纽之一,也并非最大目的地国,只是一个普通的走私化石“消费国”而已。
面对如此庞大的化石走私活动,很容易产生一个疑问:这些化石最终流向何处,到达哪些人的手中?
据《财经》记者了解,走私化石的一部分,会通过黑市交易,流入国内外收藏家的手中。
“他们有些是专业的古化石收藏者,有些仅仅是把购买来的化石标本放在客厅里用来装饰。毕竟,相比其他普通装饰品,化石的价值要高得多。”帕特对《财经》记者解释说。
另一部分化石,会流入国内外化石研究专家的手中。虽然中国政府有明确规定,进行学术研究的化石应由专家亲自挖掘,但仍有很多人希望通过这种捷径,从走私贩子手中购买化石,从而获得学术上的名声。
为遏制这种非法行为,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学术期刊,包括美国《科学》杂志和《自然》杂志等,都禁止发表对走私化石的研究成果,明确要求作者在提交论文时,附带提供更多的物证,以证明所研究的化石是作者亲自挖掘的。
化石保护“盲区”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众多古生物专家都表示,化石走私行为带来的损害,很大程度上无法估量。
除了有些珍贵的化石,国内专家还无缘识荆就被偷运出境,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毁灭性的采掘过程中,大量记录着地球重要变迁进程的化石被人为损坏,从而永久丧失其研究价值。这些化石在地下已经埋藏了亿万年,却在短短数年甚至数小时内就被“毁尸灭迹”,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此外,即使那些被完整采掘的珍贵化石,一旦进入走私渠道,就会被学术界权威期刊所排斥,也相当于丧失了大半的科学价值。这些化石背后潜在的价值,远远不是所谓的“黑市”价以及走私分子的具体获利金额可以衡量的。
然而,在中国现有的法律和监管体制下,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仍然存在诸多的盲区。
对古生物化石的挖掘活动,国土资源部门和文物部门都具有管理权,实际上形成了“多头管理”格局。此外,有些地方的保护部门,也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了整个走私链条的牟利行为,对化石挖掘大多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甚至有时候会进而限制专业科研人员的挖掘活动,因为后者无利可图。这在业内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在对化石的界定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最著名的案例发生在2005年11月1日,以朱春林为首的走私团伙被金华市检察
穿越国境的化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