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浪之歌》导学案
慕仪镇初级中学 靳掌乾
【学习目的】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的形象.
3、品读课文,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纪伯伦在少年时代,为了生存10《浪之歌》导学案
慕仪镇初级中学 靳掌乾
【学习目的】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的形象.
3、品读课文,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纪伯伦在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不得不同家人背井离乡,到美国求生。后来,诗人长期旅居异国,、,他爱之更深,,对祖国寄寓深沉的恋情,《浪之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自主预习】(学生独学)
1、走近
纪伯伦, (国家) 、 ,著有集 、 、 。本文就选自他的 ,从体裁上看本文属于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执拗( )( ) 真谛( ) 纤细( ) 天穹( )
憔悴( )( ) 镶嵌( ) 祷词( ) 心扉( )
璀璨( )( ) 酷肖( ) 翱翔( ) 炽热( )
急躁( ) 礁石( ) 夜阑人静( )
馈赠( ) 千山万壑( ) 彻夜不寐( )
3、补充并解释词语:
海誓山 :
长 短叹:
盛气 人:
丝不动:
(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课前预习完成情况,并纠正错误。)(学生对学)
【合作探究】(学生群学)
1。 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老师点拨:试根据课文内容考虑:《浪之歌》中作者赋予“海浪”那两种形象。)
,诗人借“海浪”形象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点拨:再读写作背景。)
【拓展延伸】
以 “ 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拟创作一首简短散文诗,表现你对
10《浪之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