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岳阳县三中高一年级 语文科 教学案
编制时间
2011年9月8日星期四
教出时间
2020年9月12、13日星期一、二
教学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必修1第4课)
学习目的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后让2——3个小组汇报交流的情况,其他小组补充,老师引导点拨。)
学生汇报内容:
1、哪些是大多数学生需要借助课下注释才能翻译的字词。
2、有没有特殊句式。
3、哪些是猜读推断后有疑心的或不懂的字词句。
3、合作挑选——把握重点词句(红色笔标注)
明确挑选要求,限定时间,选派代表发言.
发言要说明挑选的原因,并做到准确解释或翻译。假设说不到位或浪费时间,,老师即展示相关内容。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评选出最正确小组。
挑选要求——
1、挑选15个重要的字词并解释(以活用的词、一字多义等难解释的实词和虚词为主,虚词约占1/4.)
2、挑选5个相对完好的句子并翻译(每句有两个重要考点,最好含某种句式)
第二课时
※布置学生预习※
1、研讨课后练习一,着重考虑3、4小题(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2、熟读并口头翻译,研讨练。(详细操作:①朗读、研讨练习三的文段,②各小组交流,并请1—2个小组汇报交流的情况,老师引导点拨,③品味作品的精彩片段,诵读并讨论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考虑:你认为烛之武是围绕原文中哪一个字向秦伯展开说服工作的?你能说说他是怎样展开的吗?从原文中找出一个句子答复“其中哪一点最关键”)(详细见《老师用书》)
三、品味精彩片段
交流讨论——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
“益”或“利"
开门见山,从现实角度,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地步.
事理分析:
“亡郑”对秦国无利
对晋国有利
“存郑”对秦国无害(有利)
事实证明+事理分析:
从历史角度看秦晋,说明晋国忘秦恩、负秦义。
从开展角度看秦晋,指出晋国“亡郑"后必“阙秦"。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一点最关键。
四、拓展考虑感悟
1、对利的解读
烛之武紧扣“利”字,成功地游说了秦伯,使秦主动撤军。晋文公也因长远利益而不得不撤军,但从课后补充的文段,我们知道:
1、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必以利而离。因利益一致才一起合作,也必定会因为利益冲突而导致别离。
2、利益可以是有形的,比方财产;也可以是无形的,比方好名声。做事要讲利益,但前提是合法。尽管如此,但只讲利益,还是不行的,尤其是只讲个人利益,只讲眼前利益。
3、做事还要讲“义”,做事须“利”“义” 结合,须“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利和义不能得兼时,建议舍利而取义吧!
4、从“臣之壮也,犹为如人,今老也,无能为也矣”我们知道,烛之武年老且长期不受重用,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我们知道,秦国很遥远,我很奇怪:为什么年老且长期不受重用的烛之武,能如此除此理解遥远的秦国国君的心理并熟知秦晋的历史和现状呢?从课文第二自然段,我们知道,郑国成功地说服了烛之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然郑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keck
  • 文件大小48 KB
  • 时间2022-05-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