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研究
摘要: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平实的纪念主题,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这段历史的追忆。设计中尽可能的保留了遗址以及周边环境的原貌,引入了一条纪念之路,并结合基地原有的道路肌理将
碎石广场以废弃材料灰色及黑色煤石铺装为主,保留并修整了国槐等原生大型树木和现有植被。原有的铁轨、碎石、花丛与草地渲染了入口区的空间气氛,形成象征性次入口碎石广场区提供了特定的漫行游憩环境,同时配合次入口区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
广场正前方是纪念水池,面积3万平方米,水池内主题雕塑采用石材和青铜质地,用写实的雕塑语言,展现唐山人民在灾难面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生动场面,激发人们珍爱生命、奋发向上的豪迈情怀。在水区的设计中,通过水面给人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感觉,表达逝者与现实人之间的距离。并运用一片巨大的水池,与天空及中间的人造空间形成一个强烈的主题,即大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水池采用循环净化模式,池底铺设卵石,靠近纪念之路处局部铺设雨花石,南侧为自然垒石亲水驳岸。水池中扭曲的铁轨直观地显现出大自然的巨大破坏力。水池区以南的场地,填埋一定数量的建筑垃圾来平整地形和起坡,减少了土方量。从喧嚣的城市道路进入园区,宽阔的水面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平稳过渡。水池形成很强的影射面,反映大地、人与天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个自然的纪念主题(图9)。
图8 纪念广场 图9铁轨与雕塑
在纪念墙的北侧正后方,是一片占地14万平方米的纪念林。栽植各类苗木3万余株,对树木的选取和设计是用来表现生命和一种庄严肃穆的纪念意义,也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爱。树林的设计,丛生的树木掩映着若干小园幽径,用树木表现生命和一种纪念意义,由此可让入联想到“树葬”和“纪念林地”。在树林中的路径旁与空地上适当点缀地震灾害与抗震救灾时的情景雕塑,形成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图10)。
5 设计手法与特色
,彼此联系
公园内4个区域间既划分明晰,又彼此取得有机联系。水池区与树林区以一道(纪念之路}相隔,大道与游园路网相连,游人可以自由进入树林区。联系水池区与树林区的纪念之路直通向地震遗址前的万人纪念广场,纪念广场与碎石广场间的地震科普馆底层架空,两广场有机连通、浑然一体。纪念墙把水体和树林分开,这条新的线性元素与旧的线性元素(—条废弃的铁轨)分别贯穿基地南北和东西两个方向,并在交叉节点设立纪念馆和科普馆,从而把整个基地分为四个部分。通过不同类型的景观并置和强烈对比实现空间和场景的戏剧性变换,并在此基础上体现纪念性。墙的另侧是树的海洋,四排高大的杨树平行种植,强化了这条主轴,并形成高耸深远的空间透视感。刻满名字的黑色花岗岩墙体切割了整个基地,以最暴力的手段,强化了基地东西方向纵深的特征,恰当地定义了主入口的位置。并给公园的纪念活动以明确的方向感。,最大限度保持基地的原有特征和完整性。纪念墙的景观屏蔽作用,纯化了墙体的景观元素。一面开阔辽远,一面密不透风.,通过墙体之间的缝隙渗透少量景观和人流。当人站在纪念主路上仰视纪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