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7、古诗二首 课 型:精读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学会九个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登鹳雀楼》《江畔独步寻花》这两首诗。
过程和书上注释进展自学。
3、提示:你有不懂的地方吗?说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说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4、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看到这景象,于是作者不由得抒发自己的感受,他写到:
学生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提问: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学生:要想看到更远的风光,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说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7、学生闭目,老师放配乐朗读,学生想象诗中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要语气地朗读诗。
五、默写古诗:6’
提示:谁能默写这首诗?
对照原来的诗自我检查。
六、课堂小结:
你对王之涣有哪些理解?
王之涣(688-742),字秀凌,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归乡十五年。..唐代以登鹳雀楼为题的诗有多首,而“惟李益、王之涣、畅当的诗,能状其景”.
七、作业:1’
布置:抄写这首诗;查找、背诵王之涣的另外一首诗.
第二课时:学生活动时间 30 分钟 老师活动时间 10 分钟
教学目的: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歌;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情感,默写这首诗.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介绍杜甫:
课件:
杜甫字子美,祖籍原是京兆(长安)杜陵。因他十三世祖晋代名将杜预的曾孙杜逊于东晋初年迁居襄阳,成了襄阳杜氏的始祖,故史书上说他是襄阳人。实那么杜甫生在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从他的曾祖依艺起已迁居于河南巩县了。自他远祖杜预以来,文武两途仕宦不绝,、簪缨世裔、
“奉儒守官”一脉相承的士族家庭里,他的祖父杜审言也先后任过膳部员外郎和修文馆直学士,但是文人习气很深,中间又经贬滴,并未留下多少家产。父亲正当兖州司马,又是一个小官,俸给有限。他婴年失母,幼时多病,有相当长一段儿童时期寄居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的二姑家中。从小天分就高,更喜勤学,在他姑母的慈祥教养下,非但家学渊源,七岁就会作诗。大来连书画音乐、骑马试剑也都无不通晓。这时,他的家境还不算坏,人又自负才华,“读书破万卷”,胸怀大志.“裘马轻狂”,对武功那么崇拜他的远祖杜预,意图不昧“家碑”(杜诗“吾家碑不昧”),比于稷契(上古名臣);对文学又景慕他的祖父杜审言使“屈(原)、宋(玉)衙官”、“羲之(晋代名书家王羲之)北面”的放言高论,,便有“四方之志”,北渡黄河,始涉郇瑕(山西猗氏),次岁南游,遍于吴越,这初期三四年的遨游,使他见识到了许多事物,觉着自己学问更高,眼界日广,取功名如拾芥。开元二十一年,长安一带发生水灾,李隆基带着文武百官迁往东都(洛阳)。杜甫借着应考,看望老年的姑母和一些亲友,正是一举两得,便先回到巩县故土,恳求县府保送,再回洛阳应试(唐代科举,由考功员外郎主考,人们称他为考功试。开元二十五年,因考功郎李昂受了举人责间,始改为礼部侍郎主考,由此人们又改称为应
古诗二首-6 (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