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平遥五年级 70 班张思媛平遥古城,是中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 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 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 6163 米,墙高约 12 米,把面积约 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图再现了这一风采。市楼兴建的年代远无可稽,唯知 17 世纪前的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曾重修。有清一代,晋商称雄天下,平遥市面空前繁荣,当政者无不注重市容建设,而且商家也争相资助。市楼于清代中晚期以及 20 世纪 90 年代曾先后数次修葺。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楼为三重檐木构架楼阁,高 米,歇山造。黄绿琉璃瓦顶。楼之底层面阔、进深各 3间,占地 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中间南北向是通道,东西两边砖砌台基,四角立通柱,外包砖墙。市楼既居于平遥城“天心十道”处,则应有东西向的横街,在此却因地制宜,在东西两边的台基上各有砖券拱门一道,与南大街路面交汇成一个象征性的十字形通道。楼下四周置木栅栏围护。楼之上架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平身科一攒。平座斗拱为五踩重翘,平身科两攒,角科施附角斗,厢拱做成鸳鸯交首拱,滴珠板狭窄,斗拱全部外露。二座平座上平遥市楼筑廊,前后有隔扇门装制,内设前后神龛,武圣关帝像与观音大士像相背而坐。更上一层,北向的檐下曾悬有魁斗星君像。上层檐下斗拱七踩,平身科三攒,皆出翘。楼顶屋面的彩色琉璃瓦镶成"囍"、"寿" 图案。楼下的中央路面覆盖着当年的"金井",对此却鲜为人知。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 1824 年), 遗址占地 2324 平方米, 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 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 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 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 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 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 “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明确反映。平遥名吃众多,大到丰盛的宴席, 小到风味独特的小吃,琳琅满目。在明清一条街上就可以品尝到平遥的当地风味小吃。平遥各大饭庄都有自己的特色:云锦成价格经济,面食品种全;长生源的黄酒点心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昌兴隆以接待过巩利等明星而出名;天元奎饭庄是喝咖啡的好去处。平遥牛肉平遥牛肉以色泽红润,香飘万家,一片入口,不咬自化而远近闻名。平遥牛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文化内涵深厚。平遥牛肉的加工业始于明代,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已是名声大振,当然这与票号的创立及晋商的崛起不无关系。碗脱平遥碗脱是饭铺摊点中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食品。距今已有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为清光绪初年,平遥县城南堡的名厨董宣师付所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碗脱主要由白面粉制作。它集凉粉与灌肠的优点于一身,既有凉粉的清爽利口, 又有灌肠的浓烈香味,精而不腻,滑利爽心。夏可凉拌,冬则热烹,老少皆宜。传说, 1900 年(即光绪 26 年),慈禧太后一行避祸西安,路经平遥时,食用了董宣的碗脱,赞不绝口,并赐予重赏。碗脱被封为御膳,于是碗脱名声大震,以后渐渐流传到民间。莜面栲栳栳莜面栲栳栳的制做工序非常严格,和面一般是由体力较好的人负责, 加以烧开的水,用擀面棍搅拌成面团,必须趁热将其揉精。接下来在手掌上将小莜面团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变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栳。接着将薄片卷成空心卷,竖立在笼中,蒸约10分钟后,揭去笼盖,喧腾腾的莜面栲栳栳就成功了。曹家薰肉平遥薰肉以曹家薰肉最有名,曹家则以薰肘最具特色,它的色、香、味、形,曾博得过慈禧太后的赞赏。之后,李莲英命平遥知县将曹家薰肘献入宫中,深得王公大臣们的喜爱。平遥薰肉采用的是一种传统而独特的制作方法,即用药料与柏木屑燃烧后的烟薰制而成。曹家熏肉不仅在当地成为宴会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肴,而且深受游客的青睐。
平遥古城_46358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