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4驿路梨花.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4驿路梨花
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文章写得巧妙。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速读的才能,通过速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叙事线索及主要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3.试比较这两种表达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六、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表达的人物、事件和表达的顺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了准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学的字词。
2.熟读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快速默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
①“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带着问题,组织学生进展分析。
(一)学习第1-8段。解决第①问。
明确:“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课文紧接着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学生齐读有关词句。
明确: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茨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茨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那么,这位热心助人的屋主人是谁呢?为了找这位古道热肠的小屋主人,还发生几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指定学生读9----36段。
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金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她要用为人民效劳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谢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

14驿路梨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pcfxx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