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比喻语言学异同(共 2937 字) 一、相似点首先,认知语言学是共性语言学。正如沈家煊(1998) 所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相同的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同样也能够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 都具有通过事物的形状、性质、色彩等的相似性来命名事物、认知世界的能力。因此, 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总有相通之处。语言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在汉语和日语中, 比喻的用法和喻意的产生总有重合的部分, 因此, 在日汉两种语言中, 存在完全对应或基本上对应的比喻表达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①死んだように静まり返った。( 死一样的寂静)②彼女は花のようにきれいだ。( 她像花一样美丽)例①、②中的比喻可以说是完全对应的, 不管是日语还是汉语都是用死的状态来比喻静的状态,用花来比喻人的美丽,都是把死和静、花和美通过其中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在这一点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一样的。大和民族和汉民族同属于汉字文化圈,而且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 2000 多年的友好往来的历史。特别是在文化上, 中日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交流关系, 对两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日文化方面的相容相通之处,在中日两国语言文字中也有体现。如“蛇足”这一词不管是在汉语中还是在日语中都被使用, 其寓义都是表示“说没用的话, 做无用的事”。中国人常用“马齿徒增”来比喻自己年龄突然增长,学识没有长进, 事业没有成就; 同样, 日语中也有相同的表达,[ 馬齢を重ねる] 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喜欢用“藏头露尾”的故事来比喻做坏事者急欲掩饰自己的恶行, 但是无意间仍会现出原形。这一相同的比喻, 在汉语中是: 藏头露尾, 在日语中是: 頭隠して尻隠さず。除此之外, 我们在日语的谚语中还能看到从中国的历史典故引用而来的表达,如“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歩百歩”等等,以及直接把中国的谚语翻译成日语的表达, 如“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は一见に如かず”、“光阴似箭/光陰は矢の如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が馬”等等。这些谚语可以说是日语对中国谚语的直接借用。二、不同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各国的语言与本国文化密切相连。同时,语言是人们思想意识的表述, 各种语言体现着使用者的文化特色。由于地理环境、社会风俗、历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 日汉两种语言中的比喻表达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因自然环境的不同,对现实事物的联想也不同。日汉比喻表达的不同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是来自于中日两国不同的生活环境。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海洋对日本人的生活产生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 在日语的比喻表达中, 以鱼为中心, 用水生物作比喻的表达较多。而中国地处欧亚大陆,可以说自古以来, 农业就占据了第一位, 人们都依存土地生活。所以, 在汉语中, 利用陆地动物来作比喻的表达较多, 相对地, 来自水生物的比喻表达较少。比如:③魚の目———鸡眼。④ほらを吹く———吹牛。⑤腐っても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⑥鯛の尾より鰯の頭———宁为鸡首
日汉比喻语言学异同(共2937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