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论文(共 2461 字) 一、对各种见解和观点的分析(一)从理论逻辑体系的统一性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需要有一个严密、统一的理论逻辑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逻辑起点、逻辑线索和逻辑结论, 研究对象就是一门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 整个学科的理论都是围绕这个起点有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涉及到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具有造成理论多而杂、逻辑体系混乱的先天危险。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学更需要对其研究对象进行明确的界定,厘清理论逻辑起点, 以取得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特殊内容和内在根据。理论逻辑体系的统一性,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必须确立一个或多个清晰、明确的概念, 且始终如一地挈领并贯穿于逻辑体系的全过程之中。在以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中, 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的一部分, 在表述上显得含糊其辞。刘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新论》一文中指出, 这一笼统的表述“几乎完全没有回答关于‘规律’的实质性内容”, 这样的表述不适合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逻辑起点。而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部分, 则没有充分考虑品德或德育的概念并不能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全过程中。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究竟是区别多一些还是联系多一些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非常有说服力的论证。更有不少学者认为应该将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分开进行研究, 并建立两门独立的学科。“多对象说”将研究对象拓展和延伸到对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和心理素质教育等的研究, 即逻辑体系存在着多个起点。通过考察多个起点之间的关系, 可以发现“多对象说”也很难保持理论逻辑体系的统一性: 第一, 这些不同的起点分别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很难探究它们之间究竟是区别多一些还是联系多一些。第二,“多对象说”确定的这些概念是否都可以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事情。第三,从个人成长的自然过程和环境来看,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很明显不是同步发展的, 他们分属于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二)从理论解释力的特殊性特征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评》一书中, 阐述了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从一定意义上讲, 所有社会科学无疑都是解释学, 因为它们能够描述任何情境‘某人正在做什么’, 而这就意味着能够了解在行动者或行动者活动建构中他们自己知道并应用了什么。”吉登斯关于解释的相关观点深刻揭示了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 社会学科的普通方法论之一就是解释。在社会学科中, 理论解释力是评判具体社会科学理论的好坏优劣和存在价值的重要尺度之一。同样, 理论解释力也可用来评判某一学科确立的研究对象是否合理。对于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说, 可能其研究所涉及的社会现象或领域与其他学科有重复,但是它的理论解释力必须是具体的、独特的。从某种程度上说, 研究对象就是对一门学科理论解释力适用范围的具体规定, 即对一门学科理论解释力特殊性特征的规定。理论解释力的特殊性特征,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确立研究对象时, 必须保持对某类社会现象或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独立的理论解释
思想政治教育学论文(共2461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