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CC法估算森林植被储碳量技术研究
摘 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是重要的碳源和碳汇。估算森林植被碳储量,有助于编制温室气体清单,体现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介绍了基于IPCC法对森/m3);BEF全林i为全林生與树干生物量的比值(无量纲);i为乔木林优势树种(组),i=1,2,3,……,n。
散生木、四旁树、疏林(简称“散四疏”)碳储量
对于森林清查资料很难确定散四疏的树木种类,因此在计算中,生物量转换系数(BEF)和树干材积密度(SVD)以各优势树种(组)的加权平均值代替,含碳率(CF)按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散四疏总碳储量为散四疏总蓄积乘以生物量转换系数(BEF)的加权平均值和树干材积密度(SVD)的加权平均值,再乘以含碳率(CF),见下式。 式中:V散四疏为散生木、四旁树、疏林的总蓄积量(m3);SVD为树干材积密度的加权平均值(t/m3);BEF全林为全林生物量转换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灌木林、经济林碳储量
通过灌木林、经济林总面积乘以灌木林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IPCC推荐的灌木林、经济林含碳率平均值)即可获得,其中,灌木林、经济林面积通过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可以查询,见下式。
式中:C灌/经为总碳贮量(万t);A灌/经为面积(hm2);B灌/经为灌木林、经济林单位面积生物量, t/hm2、 t/hm2。
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碳储量
林下灌木层碳储量测算方法为:通过标准地法获得各林型不同林龄林分林下灌木层的单位面积生物量(测算方法见下文),乘以该林分面积,(IPCC推荐的灌木林含碳率平均值)即可获得,见下式。
式中:C下灌木为林下灌木层生物量碳贮量(万t碳);Ai,j为乔木林第i树种(组)第j林龄(组)林分总面积(hm2);Bi,j为乔木林第i树种(组)第j林龄(组)林下灌木层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t/hm2);i为乔木林优势树种(组),i=1,2,3,… …,n;j为各林分的林龄(组),j=1,2,3,4,5。
林下草本层碳储量测算方法为:通过标准地法获得各林型不同林龄林分林下草本层的单位面积有机碳含量(测定方法见下文),再乘该林分林下的总面积即可获得,见下式。
式中:C下草为林下草本层生物量碳贮量(万t碳);Ai,j为乔木林第i树种(组)第j林龄(组)林分总面积(hm2);GOCi,j为乔木林第i树种(组)第j林龄(组)林下草本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含量(t/hm2);i为乔木林优势树种(组),i=1,2,3,… …,n;j为各林分的林龄(组),j=1,2,3,4,5。
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储量之和即为林下灌草层总碳储量,见下式。
3 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估算方法
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只考虑了灌木林、经济林、乔木林、散四疏碳储量增减,而没有考虑林下灌草层碳储量的变化,见下式。
式中:△C森林为森林碳储量变化(t);△C散四疏为散生木、四旁树、疏林碳吸收(t);△C乔为乔木林碳吸收(t);△C灌/经为灌木林
基于IPCC法估算森林植被储碳量技术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