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教学
目的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络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理解有关文学课题
教学
目的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络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以下字词。
虽 旨 至道 善 困 是故
强 长 其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的、重难点.
二、学习研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疏通文意.(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其此之谓乎!
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络上下文,在此根底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构造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缺乏 3、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阐述的?(论证思路)
4、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提示:教者的角度:
学者的角度 :
1.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